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怎样做大国》中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重新定位



上节已经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的重要性。而自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迫切。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最近国际金融结构的戏剧性发展。

在2009年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前夜,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伯南克于3月18日出人意料地宣布,美联储将在未来6个月内收购3 000亿美元之巨的美国长期债券,并将大量收购由两房担保的房贷证券及其债务。美联储将向疲软的美国经济注入总计115万亿美元的资金。消息一出,华尔街股市暴涨,美国10年国债债券的生息率从3% 以上急剧下跌到了253%,创下了自1987年股市崩塌以来最大的单日下跌。不少金融界人士欢呼“大手笔”!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怎样做大国》中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重新定位
表面上看来,这不过是金融界的一项技术操作,一般百姓很难理解其意义,而且与自己的生活也很遥远。但实际上,这一动作是风险极大的赌博,其后果不仅关系到全球的金融体系,而且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乃至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的下落,绝不单纯是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的游戏。

为了理解这一动作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妨把美国国债的意义简述如下。

美国当今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超前消费所造成的泡沫破灭。这种泡沫的形成有两重原因:一是小布什政府试图以“单边主义”的“新保守”原则对世界实行帝国式的统治,在国际上肆意树敌,犯了自古以来帝国把战线拉得过长、力不可支的大忌;一是这一“世界帝国”的信心投射到了国内老百姓心中,大家盲目地以为好日子永远在前面,负债累累也要把自己的家经营成一个“小帝国”,买的房子自己用不了,也支付不起,只是希望这一“私人宫殿”的价值越来越高,自己的“财产”也随之升值。当泡沫破灭时,这些“财产”不仅成了虚值,而且成了债务。50万美元买的房子还有40多万美元的房贷没还,房子的价值就跌到30万美元。房主凭什么为保住一栋价值30万美元的房子而扛下40多万美元的债务?他宁愿不要房子,赖掉债务。这种家家户户的破产全压在了放贷的银行身上。如果银行一倒,企业和个人的信贷就会马上枯竭,经济也会停运。美国面对的就不仅仅是衰退,而且是一场大萧条。不久前有经济学家估计,美国再次面临大萧条的几率有两成左右。

拯救这一危机,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包括刚刚通过的刺激经济计划,把大量政府资金注入经济之中。同时,政府需要大量收购由房贷所构成的证券。这些证券因为随着房地产市场而大幅度贬值,放在银行手里,会让银行在短期内赔了血本,无法周转和生存。只有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将之买下来,等熬过危机、房地产回升,这些证券的价值恢复,说不定还能赚些钱。

|www.aihuau.com|23

问题是,政府的这些干预需要大量资金。这些钱哪里来?渠道有三条:加税、印钞票、借贷。在经济危机时,加税等于雪上加霜、摧毁内需,奥巴马要做的是给95%的美国家庭减税。所以,短时期内联邦税入会减少,不可能通过税收来筹集必要的资金。印钞票最为方便,但是,政府一旦随意印钞票,就会刺激通货膨胀,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现在人们想起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的20世纪70年代仍心有余悸,此招潜在的危险使人谈之色变。最后一个途径是借贷,也就是发放国债。因为美国政府素有偿还信誉,国债保险,而且利率非常低。最近10年国债的年息多在3%以下,比任何贷款的利率都低得多。政府能以如此便宜的价格借到钱,自然可以往经济中注入大量资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把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许多投资者在经济危机中也被股市吓破了胆,把资金转入相对保险的国债市场,提高了对美国国债的需求。这就使国债在奇货可居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以高息吸引购买者,压低其生息率,使美国政府能够以很低的代价借来钱,美国金融系统的利率也会随之降低,进而鼓励了投资和消费,达到了刺激经济的目的。

这听上去像是个完美的化解危机的手段。但是,如果危机太严重,低息借来的钱可能难以刺激出经济的活力,于是政府就又要借更多的钱。可惜,当债主们见经济没有转机,政府越来越债台高筑时,就对政府的偿还能力产生怀疑,不再购买其债券。面临这种局面,政府只有提高国债的生息率来吸引购买者。国债生息率一高,政府就借不起钱了,金融市场的利率也会跟着攀升,经济尚未恢复就丧失了资本动力。

这其实也是美国目前面临的挑战:经济还在不断恶化,政府的债越借越多;中国作为最大的债主,开始对美国的财政信誉表现出忧虑。美国长期国债的生息率虽然还很低,但已经有了缓慢上行之趋势。这是让伯南克们睡不着觉的事情。如果听任局面坏下去,等陷入绝境再挣扎就太晚了。这才有了美联储投入1万多亿美元的大动作。

美国早已国库空虚。这1万多亿美元从何而来?从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论上看,这些钱的到来无异于印钞票,后果是钞票(也就是美元)的贬值,并将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这是美联储的一大赌。对这一招,伯南克研究多年,提出来也有几个月,但一直没敢出手,原因就是风险太大。不过,事到如今,经济状况越来越令人绝望,而美联储已经把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地步,几乎无计可施,也只有这样铤而走险了。

伯南克等人算计的是:如今房价崩溃,油价急跌,工厂关门,住房大量闲置,银行不敢贷款,更没人有涨价的底气。一句话,通货膨胀的威胁非常遥远,要对付的反而是通缩。这时美联储1万多亿美元砸下来购买国债和房贷证券,甚至用不着印钞票,只要把这些购买来的证券通过信用转账存到美联储就可以了。特别是3 000亿美元收购国债的突然之举,短期内提高了金融市场对国债的需要,抬高了其价值,压低了其生息率,房贷和各种消费、商业的信贷的利率也都会随之而下降。这样一来,金融市场一下子被激活了,资金再次流动起来,进而刺激经济的恢复。也只有到了经济恢复后,市场才需要货币供给,美联储才有必要把电子账户上存的收购金额印成钞票。

伯克南等非同寻常之辈,出此招数可谓是深谋远虑。以现在美国严峻的经济局面,这样加大货币供应量大概在短期内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即使有温和的通货膨胀,那也是经济活力恢复的征兆,正是美国所求之不得的。但是,再聪明的人也算不过市场。一旦经济恢复,这1万多亿美元怕是还要印出来满足需求,那时引发过高的通货膨胀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通货膨胀的一个直接受害者,就是那些持有美国国债的人。比如你买的国债生息率为2.5%,通货膨胀率为4.5%,那么你等于被盘剥了2%。所以,一旦通货膨胀出现,国债没有高的生息率就卖不出去;国债生息率一高,各种信贷的利率也会变高,进而对经济形成新的压力。

讲到此,还基本上是美国经济内的事情。但是,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7 000多亿美元,另有人估算中国持有的各种美国资产和债务远在万亿美元之上。这些债券证券的生息率多是固定的。一旦美国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持有的以美元为主的债务的价值,岂不大大缩水?

我并不是说这样的前景一定会出现,而只是想指出: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资产随着美国的通货膨胀而大幅度缩水,已经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可能。这一前景本身提醒我们,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有了自己的世界金融中心才能获得金融自主。而金融自主首先要用来追求两个目标:一是尽快使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一是把外贸盈余所创造的财富用于国内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性的投资,使老百姓更多地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红利。还是凯恩斯当年那句话:“当一国把财产投在外国的债券上时,一旦赔本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赔本,没有任何补偿可言;如果把同样的财产投到国内的基础建设上来,那么即使赔本,这些投资所创造的设施还是在被本国的经济所利用,有着长期的效益。”比如,我们如果把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钱为所有农村的孩子提供日本水平的基础教育,这些孩子毕业时照样可能失业。但是,如果把他们培养成训练有素的一代人,则有潜力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力。这样花下去的钱,才可能为中国的经济提供持久的、自主的动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7057.html

更多阅读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怎样做大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夺,李鸿章感叹中国碰上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非改革不足以生存。其实,21世纪的中国,也将同样碰到“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只是这一变局没有19世纪时来得那么戏剧性,因此也更容易被忽视。这一变局,就是中国的

为什么印度不控制人口 《怎样做大国》以市场控制人口

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许多政策还是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如果不进行改革,这些计划经济所遗留的旧制度将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人口政策,即所谓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以行

中国老龄化危机 《怎样做大国》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危机

中国的教育开支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长期过低,在2002~2003年度还一度下滑,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极大。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玉林的研究,1999年全国2 036个县和县级市中,有1 021个县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虽

《怎样做大国》新人口论: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

2004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不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什么改变人类命运的事件,而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突变。这种认识一旦转化为行动,就会对人类命运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以来,人口的过分增长,一直是人

声明:《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怎样做大国》中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重新定位》为网友装样的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