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顽症。像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已经把治理城市拥堵问题上升到城市形象和文明窗口的高度来认识,加大了力度,事实上,收效甚微,令政府头痛,主管部门叫苦不迭。从市民的角度来看,交通拥堵实际上是在考量政府对城市管理的能力。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管理得好不好,交通状况就是最直观的印象和判断依据。
有比较才有发言权。现在常有人拿国外的交通作例子来批评国内交通不尽人意,这并非挑刺出自己的丑。这是事实,值得思考。如日本东京,毗邻的香港,他们的汽车保有量都要比上海北京广州都要多,而道路资源却并不占优势,尤其是香港,道路的窘迫状态与狭窄程度几乎难以与大陆城市道路可比。但他们的道路畅通率却很高,通过性也很好,尽管也有堵车,但时间不会很长,主干道始终“川流不息”,有序而快速。有人说,这是管理有方的原因。我观察过,东京和香港的交通设施条件未必先进在哪里,有的地方还不如上海。不过,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城市道路高效运转的频率确实让你置身在“高速路”上的感觉,但不觉得乱,井然有序。
相对而言,香港的非主干道要比内地城市道路差远了,而且破旧,狭小,又多是以单向道为主。有一次在香港打的,坐在车上就像坐过山车,虽然惊而无险,但也后怕,无论是大路还是小巷,车速不减,转弯又急,司机说,各行其道就没事了。开车人的“放心”是完全建立在对开车守规矩的依赖上。
国内一位汽车旅行家对我说,国外开车要比国内好开。她认为,这倒不全是说国外的路要比我们的好,而是开车文明。无论是并线、变道、超车,都会用方向灯提前示意,十字路口或过往行人,必须减速慢性,或先让人行先走等。同样,不少老外不敢在中国开车(城市),原因是很难把握或判断路况,不知前面的车辆或旁边的车辆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随意变道和抢道的陋习业已破坏了人们对次序的敬畏,漠视了文明的底线。如上海高架的拥堵总是堵在上下匝道的并线上,不时因车辆磕碰之类的小事引起口角,理论不成,争执起来,影响了车辆通行。
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一桩人为的交通拥堵事件较为典型。一辆别克超过前面一辆骐达小转弯,后面的骐达不服气,加大油门赶上去挡住别克去路,要对方道歉才肯罢休,理由是别克欺负了他。双方各持有理,争执不下,当着警察和协管员的面动粗,扭打一团,堵塞了整条马路近半个小时。后经查,开别克的是专职公务车司机,年龄较大,本地人;骐达司机是落户上海的外地人,年纪较轻,还是一家会计事务所的白领。年龄大的吃亏,鼻梁打断,满脸是血;年纪轻的,自知气盛,但出了一口气,不过也付出了罚单赔偿的代价。此事令路人愤慨不已,光天化日之下,为区区小事大打出手,影响交通,败坏上海形象,怒斥年轻人目无法纪,玷污了白领的名声。
其实,类似的这些事,经常有,发生在马路上堵塞了交通;发生在小区里,影响了出行。管小区的保安时常为车主与邻里的矛盾和纠纷斡旋,当起了调解员或“交警”,其实浑身不搭界,但在辖区内,与行有关,又不得不管。如在上海某高校教职工宿舍区,车主找到保安,买来的新车被金属锐器划了很多划痕,要讨个说法或查出肇事者,否则就把车停在保安的门口,有意制造事端,引起众人的大关注。保安无奈,最后查出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竟是一位年老退休的教师所为。原因很简单,就是发泄心理的仇富心态。
德国大众与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合作,在对一项有关交通事故调查及道路拥堵状况分析报告中介绍,就交通事故而言,6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因违章所致,而道路拥堵也存在人为的因素,不完全是道路设计和设施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就上海的道路情况来看,不比欧洲汽车发达国家道路设施差,车辆远没有达到像欧洲国家那样的饱和程度。
现在的问题看来主要还是寄希望于驾车文明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我发现,在全国私家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的深圳,交通拥堵的现象就相对少些,出租司机说,除了上下班高峰时比较拥堵外,其余时间都还可以,而在北京上海,出租司机说,现在已不分时间段地堵车。再看路边停车,深圳充分利用马路资源停车很守规矩,而在其它城市和地区就不尽然。这说明,交通拥堵说到底还是堵在了文明素质上,而背后折射的却是复杂的社会原因。
200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