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3G时代的到来,大洋彼岸有关3G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开始被国内的企业效仿,业内人士对此也是各抒己见。比如苹果的iPhone和亚马逊的Kindle。说到亚马逊的Kindle,近日随着中移动和汉王对于电子书的高调宣传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对此也引发了比较激烈的争论。那么电子书在中国市场究竟是否具有前景呢?成功的机率又多大?
实际上早有相关的统计表明中国的电子书市场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但究竟这之中多少是依靠类似亚马逊Kindle的商业模式成功的企业恐怕还没有。而今天我们业内(包括厂商们)探讨的是模仿亚马逊Kindle的模式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因为从目前我们在3G时代发展和推广电子书的模式中,有终端厂商、电信运营商、出版商等看,我们确实是想走亚马逊Kindle的模式。那对比分析我们与亚马逊Kindle的异同就很容易发现我们的优势和劣势,那么成功与否就在于是优势居多还是劣势居多,或者说我们的核心优势和核心劣势是什么。
从亚马逊的Kindle看,它自己手里至少掌控着两种电子书不可或缺的资源。那就是硬件(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和报刊图书(据说已经达到将近30万种)。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像美国流行的报纸当天都可以通过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来阅读。相比之下,我们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同时掌控这两种重要的资源。笔者在此之所以用掌控一词,是因为亚马逊的Kindle只能在线或者下载阅读来自亚马逊网站上的报刊图书资源。反之别家的电子书阅读器是不能阅读来自亚马逊网站上的图书报刊资源的。也就是说亚马逊的这两种资源是互为保护和限制的。
对此外界认为亚马逊的这种模式过于封闭,会导致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但事情总是一分为二,也许正是这种所谓的封闭才屏蔽掉了对手,或者提高进入了这个市场的门槛。但亚马逊之所敢这么做,在于它通过长期的在线销售图书报刊积累的大量的资源(包括与这些资源企业的关系),并对这些资源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也是亚马逊敢于销售自己Kindle硬件的根本,更是其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但从目前看,我们国内的电子书的这两种关键资源是完全分开的。分开导致的弊端就是协调。这种协调体现的就是在电子书的利益分配、上线图书的种类(质量)等诸多问题上。
另外就是上面笔者所说的亚马逊Kindle的所谓封闭模式。从国内的企业看,走的应该是开放的路子。即电子书阅读器厂商的格式标准应该是统一的,这意味着当这个产业被看好的时候,会有众多的厂家杀入。就目前而言,在终端方面已经有汉王科技和中兴比较大的厂商推出了自己的终端来与中移动合作。未来会有多少家不好预料。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开放性和资源的分离,很容易导致终端的“山寨化”,这种“山寨化”不仅表现在终端,也会表现在内容上。中国IT产业的某些领域的发展证明,一旦“山寨化”,遭受打击的首先就是正规军。国产手机的没落就是很好的证明。
还有就是人们的阅读习惯。尽管电子书厂商们声称电子书与传统纸质相比所具备的许多优势,这里先不说在目前的中国读者在读书(读纸质书)上花费多少时间,就是类似电子书的手机阅读,据相关统计表明,平均每天不到5分钟。看看在拥挤的地铁和颠簸的公交车上(这次才是我们真实的移动现状和多数的人群),乘客们都在干什么。笔者看到的是更多的人是手里拿着一部手机在发短信或者游戏。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在看在报摊上买的报纸。如此的环境,再好的电子书阅读体验也会大大折扣。况且目前电子书终端的价格并不便宜。
只是潦草的说了一些笔者观察到的中国电子书目前的发展模式与亚马逊Kindle的异同,最后补充的是还有我们的大环境(纸质畅销统书的盗版、人们的版权意识),其中的影响在中国往往比商业模式还要微妙。不过既然已经是认可的东西,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是在我们乐观之余,多想想未来的艰难是不是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