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三季度,诺基亚公司最新的财报显示,亏损5.59亿欧元。虽然亏损是由于诺西合并的网络部分资产减计造成的,虽然端业务在有所下滑的情况下还是保持可观的盈利,但是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诺基亚不管是在网络设备领域还是终端领域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战略家的终极挑战:经济景气循环下的高科技公司运作
经济系统总是处在景气循环之中,但其循环周期是以五年、八年这种节奏变化。但近二十年来的IT技术更新则是日新月异。在高科技领域,如何适应这种经济景气其实很能够看出一个企业的文化特质。
作为一家来自北欧的企业,诺基亚原来的成功与其朴实的作风是相关的。诺基亚在向大众提供各种优质终端产品的时候,同时还能够保证可靠的质量与稳定性。而这正是建立在高效的供应链和制造管理基础之上的。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公司看到中国制造的巨大潜力,果断地放下身段,从1994年成立北京诺基亚航星通信系统公司开始,将其全球供应链与制造工厂最重要的部分迁移到中国。有别于摩托罗拉这样的企业,诺基亚的供应链和制造系统在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制造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很高的质量水平。这种特质使诺基亚在之后与中国本土手机制造商及韩国制造商的竞争中始终不落下风,甚至有能力后发制人——不管是在拍照手机、音乐手机还是所谓的游戏手机。诺基亚并没有像拥有“高贵血统”的摩托罗拉那样节节败退,而是基于强大的供应链与制造系统一直全系列竞争策略,当然,那个时代的手机制造行业本身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利润水平。同样道理,在利润水平更高的通信设备系统领域,诺基亚的制造能力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小视。
但诺基亚源自北欧的朴实风格,在前CEO约玛·奥立拉离开之后仿佛也随之消逝。新任CEO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烧钱,烧掉诺基亚所有的现金流:诺西合并,烧钱;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设在北京开发区最豪华的办公楼,烧钱;不停的烧钱。更别提诺基亚最近这几年眼花缭乱的收购:81亿美元收购数字导航公司Navteq;6000万美元现金收购美国数字音乐销售公司Loudeye;等等。钱是烧掉了,但是效果却没有体现出来:管理层在最好的办公楼晒太阳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客户需求——甚至会引发普通底层员工的不满,诺西的合并则因为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就业福利政策等问题并没有产生开源节流的效果。再环顾战场四周:一边则是如狼似虎的华为中兴扛着廉价的系统设备跑遍全球,同时技术实力也不断看涨;在另一边,以MTK单芯片武装起来的山寨企业在不断发挥中国人创造力、想象力的同时,在质量方面也不断提升,出现了越来越多如天语这样的升级版“中国制造”。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去年地球人都知道北电无线部门收购肥皂剧中,原来揣着6.5亿美元、像小媳妇一样满怀期望的诺基亚公司,正喜悦地等待股市升值、评论家褒扬时,转眼却被从天而降、携带11.3亿美元巨款的爱立信,砸到爪哇国后不辨东西南北,这才发现其实已经不是富人了,只能看着爱立信迎来满堂喝彩。
再看看爱立信,这家同样来自北欧的企业,在“IT冬天”来临之际适时收缩战线后在WCDMA领域不仅占据有利位置,而且适应系统设备林谷“端到端”竞争的大格局,在最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了马可尼。更重要的是,爱立信适应3G数据业务运营趋势不声不响地成功向服务转型,形成了新的业务模式与收入来源——目前其收入中有1/3左右来自专业通信服务。观察爱立信的这一系列老谋深算的招数,再想想本土公司联想在联想移动上的反复,实在让人不得不服气——这就是超一流战略家艺术的终极体现啊。
再看看北京望京科技园区里的老牌企业们,办公楼楼最高的是MOTO ,最豪华的是北电,最矮的是爱立信,前二者一个已经半身不遂,一个已经随风而逝,只有爱立信还活得坚强。诺基亚虽然还有很多机会,但在巅峰之时丢掉自身最大的优点,等到局面不利时战略抉择的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大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此乃千古不败之理啊!
2008年的9月15号,正是李莱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美琳三家华尔街标志性投行破产的日子,宣布了第一波金融海啸的爆发。那些曾经不可一世、自视甚高、无比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玩家们,其实过分的聪明不能避免景气的浪潮,只是加速自己的灭亡而已!
中国大陆上那些将自身财政捆绑在房地产的某些地方政府、银行和证券基金公司们,是否也可以从中获得借鉴啊!
战术执行终极挑战:景气循环中的转型之痛
前文提及的诺基亚系列收购(包括Navteq、Loudeye等)则更是暴露了诺基亚在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应用趋势中的巨大缺陷。
不管是远古的模拟机时代,还是近代的2G数字蜂窝时代,终端本身在智能计算、界面展现的能力都是很低的,因此大部分的应用内容都来自于网络侧。因此,在材料性能、系统稳定性之外,手机用户对应用内容本身并没有能动性和想象力发挥的空间——除了短信这一特殊应用外。在这种情况下,高可靠的供应链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使得诺基亚在手机领域全线开战、打遍天下。
然而在随着SoC技术(System on Chip,芯片集成技术)在手机领域的应用,终端智能型越来越高,2.5G/3G的到来则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和移动网的融合。于是,短短数年间用户突然发现要获得互联网的各种内容和应用,不再局限于PC了,而是用随身携带的电脑就可以轻松搞定了;同时,在智能化的手机上也可以“玩”很多种应用了:不再仅仅是天气预报短信、音乐彩铃这些单向的简单应用,更多的是手机漫画、手机QQ、手机SNS、手机邮箱、手机支付、手机电视、位置交友这些极具互动性、个性化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手机的定位已经从吃苦耐劳的跟班变成朝思暮想、YY不止的未婚妻了。
在这种情况下,像自来水一样提供标准化产品和服务的时代已经过时,要打造新时代的智能机,不仅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下适应移动互联趋势引领潮流,围绕终端形成别具一格的手机文化。也就是说,那个流传于大众传说中的新娘,有漂亮的装饰与美丽的面孔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能够以琴棋书画引领潮流,那才是大众心目中甘拜石榴下的尤物。
而诺基亚做了什么?虽然很早就成立了Symbian公司,专注于手机操作系统。但很明显,Symbian操作系统最初的定位还是面向低计算能力、低表现能力的手机,Symbian在通信功能支持、内存管理、稳定性方面无疑表现出色,但在用户界面表现、硬件资源利用方面表现并不出色。特别是在用户界面方面,触摸屏技术能够让用户拥有最大的屏幕与操控空间,适合于互联网浏览、图片浏览、交互等应用。但诺基亚在很长的时间内对此不闻不问,仍然只是继续对着直板机和过时的操作系统,以一种三从四德的心态零零补补。而且Symbian系统一直都是在封闭的开发环境下,闭门造车。这种封闭的心态注定无法适应开放融合的移动互联潮流。
因此,及时诺基亚收购了Navteq、Loudeye这些产业链下游的内容和应用服务商。但简单的“1+1”并不是大众需要的移动互联融合。在手机加一个能够GPS定位的功能,那并不足以让用户多掏1000元。因为,位置信息本身价值有限,只有将位置作为一种维度标准整合、组织和分发其它各种丰富的有用信息,才能产生很大的价值。就像iPod的音乐应用,是与iTune平台提供的互动应用整体结合在一起,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IPhone的吸引力,除了软硬件一体化带来的强大性能、漂亮易用的界面外,还因为iPhone给用户带来的开放性的内容应用空间——这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整体支持、与原有iTune平台的一致性体验,以及让用户遐想无限的App Store。这才是漂亮动人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新娘啊!也就是说,iPhone使用移动互联的大潮流,针对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年轻用户,真正打造了一个科技尤物、一种开放的个人信息应用空间——一这才是范儿。
特备是这个App Store,它所具备的创新性商业模式,一边是黏住了用户,另外一边是拉拢了开发者,一举改变了iPhone相对薄弱的产业生态圈力量。
再往深里想,诺基亚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些事?那是未能深刻理解和应对行业的转型啊。虽然诺基亚看到了基于手机的应用服务需求,但却认为简单的加减法就是服务转型,而不能深刻地审核各种环境因素变化产生的消费文化变化,并重新组合各种支撑力量。
这里顺便评论一下RIM:在纯正商业用户日益稀少时,封闭的黑莓难道可以苦守“安全”的大盖帽一辈子面对企业用户,而不愿意面对新一代年轻用户?
同样想对阿尔卡特朗讯说:前有北电后有华为中兴,放下高贵的身段吧,如果你不能想爱立信那样老谋深算而又长袖善舞,所谓“高科技”并不是免死金牌!
转型是痛苦的,因为转型不是加减法,转型是乘除,转型是在企业原有成长曲线过分成熟时跳到另一条企业成长曲线——那一跳是多么的惊险并且痛苦,但又是早晚需要作出的抉择!
“高”科技?
在巨大的经济景气浪潮之中,又哪来高科技低科技的问题?又哪里会有永远高利润的商业模式?
虽然诺基亚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依然强大,但这条曲线已经非常成熟,它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衰退——那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一旦技术壁垒坍塌,“中国制造”的法则必将生效。
虽然诺基亚即将推出新的操作系统,但如何想Andriod那样创造一个生态圈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因为封闭本身并不能创造一种崭新的消费文化!
曾经笼罩无数光环的HP,也不得不降下身段与DELL这种“美式山寨企业”在服务器市场PK,与神舟在4000元级别笔记本市场近身肉搏;曾经一首遮天的思科,早就迈入企业通信领域和各色IT企业厮混!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也有“丁磊养猪”一说?
科技真有“高”、“低之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