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保外贷资金回流规定 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呈回流现象
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回流是相对农村资金外流而言的。所谓资金回流,是指过去农村资金向城市或发达地区流动,如今,出现了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方式向农村回流现象。对此,我们对吉林省白城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分析,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农村资金回流特点 资金回流渠道增加。近两年来,区域内出现外流资金渠道减少、回流资金渠道增多的现象。辖区内农村资金回流的渠道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粮棉油收购贷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开办的小额贷款业务、村镇银行发放的农户贷款和农产品加工业贷款等,改变过去单一农村信用社回流为多渠道回流。
资金回流规模扩大。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末,辖区信贷资金流入89.3亿元,同比增加31.9亿元,增长35.7%,信贷资金流出83.4亿元,同比增加21.2亿元,增长25.4%。信贷资金净流入5.9亿元,同比增加10.7亿元,增长226.7%。信贷资金由流出转为流入,呈现了明显的回流趋势。 自2007年以来,随着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渠道的增加,大幅度拉动了农村资金回流。据调查统计,自2007年至2009年,辖内农村金融机构累计投放“三农”贷款83.1亿元,较2006年前三年累计投放“三农”贷款增加17.5亿元,增长26.7%。从近三年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情况也可以看出资金回流逐年增加。2007年和2008年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占当年贷款的比重分别为14.8%和15.2%;2009年前5个月,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仅占当年贷款的比重10%,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前两年辖内5个县(市)农联社都需要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而今年只有1个农联社需要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而且下半年还要偿还,其他4个农联社不需要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并且资金还很宽裕。 资金回流机制逐步形成。近年来,为解决资金大规模外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积极主动协调当地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一是组建村镇银行,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竞争机制;二是引导涉农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如农业发展银行,由过去的单一支持粮食流通环节,为增加新的贷款种类,配合农村经济实际,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邮政储蓄基本实现了“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的效应。 农村资金回流的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连年增收,还款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4.1亿元,同比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同比增长24.6%。二是农民信用观念明显增强。过去的赖债户、钉子户没有了,信用户逐年增加。据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情况表明,目前全市有两个被评为信用乡镇,16个村被评为信用村,61740户被评为信用户。信用环境的改善,有效地促进了信贷质量的提高。截至2009年6月末全市农信社贷款余额为526012万元,其中不良贷款41540万元,不良率仅为7.89%,与同期基本持平。 农村资金需求空间扩大。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单一的种植业向种、养、加等多种经营发展,对资金需求空间进一步扩大,拉动资金投入。一是粮食生产资金需求增加。近年来,粮食生产由于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涨价,资金需求也随之增加。二是多种经营快速发展,拉动资金需求增加。近年来,在养殖业畜产品价格的驱动下,从徘徊多年低谷中走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利用当地水稻等农产品的优势,水稻加工业发展迅速,从而有效地拉动区域资金需求空间扩大。 农业风险系数降低。在过去多年间,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被一些投资部门列为风险系数较大的产业,使有的农村金融部门从农业产业中逐步退出,近些年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加之农业保险的开展,使农业风险系数大幅度降低,使投资商转变了对传统农业的观念,增强了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如吉林省国开村镇银行率先看好农村这块保地,及时在白城市镇赉县设立了由省开行控股的镇赉县国开村镇银行连续两年分别投放“三农”贷款3000多万元。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观念、管理机制的转变。近两年来,农业银行和农发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自上而下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有了新的转变,如农发行增加新的贷款种类,发放农产品加工业贷款;农业银行把贷款投放转向农村,去年以来先后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畜牧业贷款,而且增配了农业信贷人员,启动过去多年农村基层机构,为大面积、大规模支持“三农”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发放“惠农卡”90016张,授信额度达18591万元。 思考与启示 农村经济欠发达是制约资金回流的深层次原因。如果经济环境得不到改善,资金回流将是一句空话。试想:如果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相对稳定了,农村信用环境改善了,金融支持力度也就大了,资金也就产生“洼地”效应。因此,在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环境未改变之前,国家首先要通过各级财政、金融政策等有效渠道引导资金回流,使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后,才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引力。因此,努力把农村经济搞上去是当务之急。 建立合理资金回流长效机制是稳定资金回流之本。中央银行应制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有效机制相衔接的倾斜政策。一是引导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二是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7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堵住商业银行资金非农化的口子;三是通过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比例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放贷能力;四是制定有关优惠措施,吸引非农组织、企业、个人携带资金和技术到农村投资办厂和进行高效农业开发等,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的原则,鼓励农村中小企业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拓展民间投资渠道,减少民间融资;国家应出台《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民间资金回流农村构筑一个合法的平台;同时对民间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领域,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形成放水养鱼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满足农户贷款需求,走“以贷引存”之路是资金回流有效手段。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户贷款满足率偏低,由2007年的78%,下降到目前的66%左右,下降12个百分点。如果农户的贷款需求都能够顺利及时地得到满足,一般情况下,民间借贷行为将会很少发生。因此,创新贷款品种和服务方式,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实施“贷款条件从宽、利率从低、手续从减、投放从快”的优惠政策,开办农产品收购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消费贷款等促进农村消费,满足农民现阶段生产、生活需要是资金回流最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白城市中心支行)
更多阅读
全国财经类院校 欠发达地区财经类院校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欠发达地区的相对落后缘由多种多样,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短缺成为了最大的制约因素。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表现在诸多方面,欠发达地区的整体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上的落后已越来越成为其最需优先改善的地方。在当今社会,对管理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小贷公司的尴尬
文/刘志平 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着力推动下,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已经成立了15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但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深入发展,在欠发达地区的运行出现了尴尬和问题,迫切需要政策进一步扶持,营造出有利于小
房地产信贷风险 关注欠发达地区地产业信贷风险
文/黄绪江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2009年,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短暂的“蛰伏”后,再次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地王频繁产生,房价屡创新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我国消费信贷 关注欠发达地区消费信贷萎缩
文/ 单玉琴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试点始于1998年。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 《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从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于是各金融机构都把消费信贷业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之路
如何在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贵州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走出一条特色之路,首先要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创新模式、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