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赚的钱没有转化为全民受益的社保、福利,而被央企赚走的钱是国民消费者实实在在付出的现金流

近期,“国资”类话题的一个热点就是国务院国资委李荣融主任在去年底的一句委屈和抱怨之词,大意是央企没搞好他要被(社会)骂,搞好了还要被骂。这句话透露出荣融主任的委屈与无奈。 其实,这不仅仅是荣融主任的委屈,在现在的国资体制和定位下,任何人当国资委主任都恐怕要遇到上述两难局面,关键是有关垄断、分配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改革才有可能解决这种两难命题。 荣融主任管的领域是“央企”和“国资”,笔者肤浅地从这几个关键词的表面字眼去解析其内涵: ——央企:首先我们承认其为企业,那就应该以股东价值(包括但不限于利润)最大化为第一要务。而同时,“央企”被社会认同为“共和国长子”,那么,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将是重大的。其实,任何企业都不是简单的利润机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约束下的盈利性组织。“央企”就是这样一类有特殊使命的企业,这个使命就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和任务,比如国防军工、大飞机等等。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央企进入了太多与民争利的领域,既涉足与民营企业争利的快速消费品(如饮料、乳品)、一般性的建材(如水泥,已经被两大央企垄断)等竞争性产业,也有与民生、普通民众消费者争利的经营行为(如全世界最贵的通信资费),还有就是涉足民怨颇重的房地产领域,全国过半数的地王(无论单价还是总价)都是央企(无论这些央企是否被赋予房地产主业定位)造就,这既让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形同虚设,也让“蜗居”的“愤青”们多了发泄的靶子,这就难怪“央企”和“央企”的掌门人要被骂了! 更可怕的事,在相当多的央企的并购行为中,大多不尊重地方国资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化自主权,采取行政的做法,使竞争者不占优势,最终廉价获得或“零成本划拨”、或“低价收购”,最后却常被看成是自身经营能力卓越!其实,央企干部的市场化并没有完成,甚至只能说仅开了一个象征性的头,更多的央企首脑们自由游走于央企经理身份和地方政府大员、部委首脑等身份之间。 ——国资:国有资产、国有资本也,其所有者乃全体国民。于是,我们的国企赚取的大部分利润,特别是来源于国内市场。就是其股东的钱,本来应该是越赚钱股东们越高兴,但是,央企赚的钱基本是不分的,继续被内部人控制着,满足他们肆意扩张(无论是否主业和国民经济命脉产业)的个人“自我实现”与“寻租”的欲望,因为央企经理人阳光下的激励现状让人不得不相信“寻租”的普遍存在。央企赚的钱没有转化为全民受益的社保、福利,而被央企赚走的钱是国民消费者实实在在付出的现金流,于是,这种虚幻的“国民股东”待遇与现实的昂贵的消费支持(如电信),就不能不使得这些“国民股东”为“以消费者身份挨自己作为股东的公司宰时”要骂娘了! 所以,当今国资委主任的委屈,是当前体制之必然:因为央企和国资对其使命与责任的认识不清、定位不明,其对社会的公共利益回馈与补偿机制不畅。要想解决,则只有触及深刻的利益分配。 作者系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