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创业板首批股票上市不到1个月,一些限售股股东就以优惠折扣“甩卖”锁定期分别为一年和三年的限售股股票,通过合同协议的股权质押方式实现变相减持,中小投资者更是迫不及待地卖出手中的股票。 抛售者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显然拥有吸引资本的好“故事”,但他们今后的持续成长取决于他们从创业型企业转变成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的胜算有多大。 中国的创业板会不会诞生像美国纳斯达克的微软、Google那样的企业? 在中国,每天都有无数创业者浮出,也不断有炫目的财富神话诞生,但同时也能看到很多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难以为继,一些公司上市后则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追求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9个月。这也印证了中国正从一个典型的创业型社会,逐步迈入管理型社会。

中国向来不缺创业者,但缺乏真正的企业家。我们的企业界越来越想知道,企业的管理之道究竟在哪儿?怎样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呢? 2009年,我们迎来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百年诞辰。一位大师的离世,不会立刻让人感到孤独。不过,他离去得越久,人们才越发能感受到他光泽不再的失落和彷徨。 回归企业的目的和管理的本源,这是德鲁克的思想对于中国企业眼下的最大价值。他对于中国以世界工厂为标榜的崛起,有直击核心的告诫:顾客决定着企业是什么;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员工是资产而非成本,对待知识型员工要协助,不要命令;企业必须要履行社会责任,但要以企业赢利为前提。另外,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