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中以来,金融危机进入了新的时期,危机下滑的趋势受到有效的遏制。但除了这样一个共识之外,大家对于危机的恢复过程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担心在这次救助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向市场投入巨资,这么巨量的资金在今后会形成通货膨胀的根源。于是对于未来物价的走势就引起了人们非常高的关注。 这样的问题也困扰着中国。在我们看来通货膨胀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的因素,也就是说它决定供求,另外一方面也受到货币供应的强烈影响。但是由于货币应用影响的范围比以前扩大,资本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货币供应,因此我们必须分析哪些进入了由CPI、PPI概括的商品市场交易,哪些进入了资产市场,只有做了这样的分别之后才能对物价走势做出判断。 针对中国的情况,基于上述分析架构,中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物价面临的影响有两类,而且是相反的。一类是会导致物价向下走的因素。这个因素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宏观经济因素,中国1994年开始就处于总需求不足的状况,危机以来总需求不足的局面有所恶化,所以物价不可能有长期、持续的增长。 第二个因素是结构性因素。按照今年前三个季度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现有24个主要产业中,有21个有程度不同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物价向上走的压力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向下的压力。所以我们说在中国存在着物价向下的压力,一是宏观面,一是结构面。 当然中国同时存在着物价上升的因素,这个因素我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输入型通货膨胀。鉴于现在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有上升趋势,我们认为在今年和明年以及其后,国内物价水平受此影响有上升迹象。第二就是国内供应因素。中国经济总体是供大于求,但这不意味着所有商品在所有领域,所有时间都是如此。我们会看到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在短边规则下,一定有些产品在一定时间,一定领域有供不应求的情况。

第三个因素才能讲到货币供应。M2值29%,新增贷款接近9万亿,全年可能接近10万亿水平,这在我们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人们会担心这么大的信贷、货币供应或迟或早会形成物价上涨的因素。正如我开始说的,不一定。因为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基本的倾向是供过于求。这种供过于求的力量,可能会强于货币冲击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物价水平如果说有变动的话,不主要表现在CPI和PPI所覆盖的这样一些商品的身上,恐怕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上。 当然我们很关注这两天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宣誓以及关于货币政策的解释。至少美国认为短期内通货膨胀不是主要问题,美联储有了这样的表述后,欧洲央行,英格兰央行也接连表态。 这样综合起来看,我认为中国在未来传统意义的通货膨胀危险不大。中国今年保8已无悬念,如果明年用8作为一个标准,也应无大的悬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恐怕需要做的事是进行结构调整、体制改革,而不要把很多的精力放在所谓的控制通货膨胀上。 (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2009中国国际资本市场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插排: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物价水平如果说有变动的话,不主要表现在CPI和PPI所覆盖的这样一些商品的身上,恐怕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