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比尔·费舍尔
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科技管理教授 创新推动未来,但谁又去推动创新? 人们通常把创新者归结为“独立的发明者”,他们具备友善与利他主义,并与大量行业内“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做斗争。然而,实际上,二十一世纪中的大部分创新将由大型、私有的跨国公司来实现,从发达国家中选取几个获得青睐的地点来进行。中国会是其中之一吗?中国的城市或者企业会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吗? 当一家跨国公司处于最佳状态时,没有任何公司比它能够对客户需求具有如此强烈的敏感性;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以保证所有人才都能得到平等对待;完成所执行的任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将资源和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跨国公司的某些特性也不利于他们成为优秀的创新者。“交付创新”与真正的“创新”并不相同,并且在创意领域中,现代跨国公司丧失了它的一些魔力。甚至,现代跨国公司经常成为一个让好想法凋零的地方!对引进人才进行的大量非正式调查已经让我确信,跨国公司对自己员工才能的利用率甚至达不到50%。此中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开明的领导! 来自IMD-MIT推动的战略创新计划教学表明,成功的创新领导所具有的特征包括:· 他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而且他能够谦虚地寻求想法和帮助; · 他不是一个规避风险的人,他非常自信,而且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愿意接受失败,并对那些持不同意见者和逆势操作给予支持; · 他是一个善于倾听、心胸开阔的人,并且为了支持他人的想法会把自己的意愿放在一边,同时善于修正、调整; · 他具有永不知足的学习热情,并希望接触那些超出传统范畴的人,且具有将多种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的能力; · 他对于价值链具有高度的商业嗅觉,并且能够很好地平衡创造力和纪律性。 尽管我们在研究中已经观察到了年轻、具有创意的团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并且他们已经通过创新对他们所处的行业进行了彻底变革,但我们还是发现,等级制度、集中控制仍然成为很多公司管理的特征,由此导致很多创新人才陷入困境。一群极具潜力的亚洲精英在一家众所周知的全球快速消费品公司工作,他们抱怨,“我们的想法被随意抹杀、草率通过或被赶入畜栏。” 实际上,很多年以来,创新的业绩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以人均来计算,都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因为他们拥有好的大学和研究者。尽管有人认为当今世界中的创新是“平坦的”,但创新活动的分布仍然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诸如纽约、上海等。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创新需要处于“边缘”的城市,各式各样“行为举止不拘泥成规” 的人口,能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形成新的组合结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富有的城市更有条件吸引那些能够激发变革与创新火花的放荡不羁的人,而这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城市的创新景观? 最具雄才伟略的人才会制定把创新从“高原”向“边缘”转移的路线,这将为创新活动提供最好的机会。但是,中国的创新尖峰地带在哪里?在北京?或者是洋味十足的上海?在中国,哪里有充足的多样化与边缘状态来为新思想创造所需的土壤?并且,哪里有本地“天使”、导师与“风险资本家”将新思想付诸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