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业板上市
10月30日,28家幸运儿挂牌创业板,完成众多创业家梦寐以求的“鲤鱼跃龙门”,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伴随上市荣耀的,是账面上流进来的大把大把钞票。对于多数上市公司和其管理团队来说,过去从未如此“轻松”地“拥有”如此巨额的财富。
“高市盈率、高发行价”是28家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重要特征。他们的平均发行价超过了25元,平均发行市盈率超过了55倍(今年中小板企业的平均发行市盈率为37.68倍)。而且,28家企业都具有“超募”的特征。
以神州泰岳为例,其最初计划募集5.03亿元,预期超募为8.445亿元,实际募集了18.33亿元,成为28家企业中,超募资金最多的企业。据统计,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多募集约3亿元资金。从资金超募率来看,28家公司中共有17家公司超募资金翻番,最高的为上海佳豪,资金超募率高达190%,爱尔眼科的超募比例则达到175%。
我们姑且不去揣测热情认购者的炒作欲望,因为有监管层在严防“爆炒”;也不去论爆炒后暴跌的“市值”给上市公司形象带来的疑问。但对这些创业板新鲜人来说,如何处置这大把大把的钱,的确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投资人将钱交给你,不是让它躺在账面上不动,他需要它们能给其带来高回报。
企业创始人们,如果是投机心重的,第一个想到的大约是炒股,这个证监会已经在严防。有事业心的,会想到的大约是加强研发、扩大生产,开更多的工厂或店面。还有的,大约会想到从轻资产向重资产的转换。
最难以挡住的诱惑或许是并购:并购上下游,并购同行,消灭竞争对手。最典型的先例是分众。2005年,分众传媒在美国的创业板纳斯达克上市后,其创始人江南春就迷上了“PE对PE”的资本游戏,用自己高市盈率的股价去收购低市盈率的对方。然而并购带来的账面盈利是短暂的,最终让分众受困的是并购整合和整合后的高增长挑战。3年后,分众从辉煌的并购巅峰跌落到谷底,一度谋求与新浪合并,也是黯然退场。
种种“处置钱”的诱惑对A股的中小板和主板上市企业来说,或许不会如此棘手,因为中小板尤其是主板的公司盘子比较大。创业板企业则不然,投资者远比消费者解囊得慷慨。拿爱尔眼科为例,IPO募集了9.38亿资金,是其2008年净利润的15.7倍。
与中小板和主板不同的是,创业板背后还有强大的VC力量。28家企业,23家企业有VC投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业板新鲜人是资本催生的蛋。这些VC虽然在企业中只是小股东,但他们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也是企业的“资本教练”。在国内创业板,这些VC股东要锁定36个月,他们能很好地帮助企业继续走好上市后的3年吗?尤其是能遏制住从企业家变身为“资本家”后产生的盲目花钱冲动吗?
钱多可能惹出的另一大祸端是管理层“小富即安”。得到股权激励的管理层,会因为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千万富翁,而失去了过往的创新激情和干劲。最近,史玉柱还在抱怨属下买了别墅后,不复过往的游戏开发热情。2007年时的江南春也同样面临管理千万富翁员工的大难题。这就是,“钱进人散”。
登陆创业板,只是漫漫新长征的开始,创业家们千万要抵抗住“钱多”的诱惑。
身价超过10亿的创业板富豪(根据发行价计算)
1 蒲忠杰 乐普医疗 总经理 17.53亿元
2 王中军 华谊兄弟 董事长 12.55亿元
3 王宁 神州泰岳 董事长 10.21 亿元
4 李力 神州泰岳 总经理 10.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