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有一个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这里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三百六十五盏麻纸扎成的河灯。这个风俗从清代开始,仪式由德高望重的老船工主持,大家十分庄重地把船开到黄河中央,然后开始一盏一盏把河灯放下去。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不仅代表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盏灯还代表了一个孤魂,放灯的人希望这些顺流而下的河灯能把客死异乡的灵魂带回故乡去。

在大批倒下去的人群背后,有一小批人衣锦还乡了。衣锦还乡之人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没有多少人去细究他背后的累累尸骨,还有曾经流过的泪心中曾经的痛与伤,人们往往更多地是惊羡他的华丽外衣与气宇轩昂。于是晋商这杆旗帜慢慢地拉了起来,直至最后成为一支驰骋神州的商业劲旅。也许最初走西口的汉子们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有如此辉煌的家业。他们当年只是为了追求能活着,背井离乡,他们用几代人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在通往西南的崎岖山路上,走出了一条条百年商路。|www.aihuau.com|10之所以赘述走西口,是因为走西口绝不是浪漫的,也不是轻松的。走西口并不是文人骚客酒后肆意的文字,或者坐在偌大的书桌前研究历史的学者在一些撰述中给人描绘的那种令人畅想遐思、气贯长虹、纵横驰骋的场景。在这悲壮的走西口历史背影中,折射的是山西人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生存困境下的委屈与渴盼。地理渊源与历史沉淀,让山西人由此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山西人不够活泼外露而很内向,心理相对封闭、懦弱,但有一种内在的韧性。此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易冲动却很能吃苦。朴实节俭,富于积蓄心理。他们也许不善言辞,但却精于计算,善用手腕长于察言观色,善于在计算的层次上从事微观经营,在这点上山西人不愧是“中国的犹太人”,充分显示了山西人性格的两重性。同时,这种性格也为晋商的衰落以及今日的落魄惶恐埋下了伏笔。 性格即命运,一人、一族是这样,一家、一国也是如此,性格贯穿着命运的开始与结束。看官,问你几个问题:若一个人当初是因为饥饿贫穷而去经商,且这个人当初学习不好文化底蕴不够,性格又如上述所言,那么,你认为,他富裕之后最可能出现的行为会有哪些?或者说,你认为这个人在商业旅途上能走多远?你我一起带着这个问题往下看,我们共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晋商最后的衰败是不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