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这样,由于与蒙古,与俄国间的物资贸易交流,历经元、明、清,逐渐发展,逐渐形成了南北物资运输的大通道。闽粤和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物资,经水运分别集聚汉口、周口,以后由骆驼、驴骡经开封、怀庆府(沁阳)、漳州、潞安、于洪北运太谷、祁县,经加工分包,再继续北一运,沿着旧日的军事道路雁北山区,经忻州、原平,出雁门关,呈黄花梁分道,一路去东口(张家口),一路去西口(归化城),东西两口是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市场,两口以北,是辽阔的牧区。从两口进入蒙古的物资,往西可由归化——包头——宁夏——兰州——敦煌到叶尔羌,或由归他——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哈密——乌鲁木齐到塔尔巴哈台,往东经张家口——多伦——齐齐哈尔到呼仑贝尔,往北则是库伦——恰克图一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到彼得堡,进入欧州市场。这条南起广州,北达恰克图的商路,在山西北部的长城线上与明代已经形成的北京——张家口——大同——杀虎口——榆林——惊州——甘州——嘉峪关的东西商路相交叉,山西不仅在两条商路的交叉点上,又位于形成于汉朝、盛热于隋唐的丝绸之路的东端延长线西安——湾关——太原——北京。山西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她的人民从事物资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原地区农业手工业产品和北方游牧民族以至沙俄方面的商品交换中,山西商人“贩绸缎于苏杭,贩菜糖于汉口,吸葛市于四川,贩棉布于直隶,贩其它杂货于山东周村”转而又将此种货物“售干新疆、内外蒙古等处”。几乎大部分是经过这条商路输送的。经作家邓九刚考证,各行业前后行走于茶路的商人、驼夫总数大概在30万人~50万人之间。一连串的城市因此而兴起或因商业而衰落。恰克图,蒙语词,意思是“有茶的地方”。除恰克图外,伊尔库斯克和归化是两国各自汇集商品、组织货源的桥头堡。俄方的上乌金斯克、下乌金斯克、托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斯克……;中方的多伦、阿拉善、包头、集宁、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海拉尔、齐齐哈尔等城市,都因茶路上人流物流的增长而扩大了规模。因为“学不优”,因为自然条件,因为山西独特的地理渊源,因为恰好出现的帝王将相,是不是可以造就商业劲旅晋商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时具备同样这类资源和条件的不仅仅是山西。我们回望历史,这类因素同样其他区域的人亦会同样遇到,这些尚不足以造就“晋商”。让山西人成为强劲晋商,最为重要的是因素,便是山西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