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心这个词很多时候有两解——它可能是指比较幼稚,也可能是指很单纯,但幼稚又与单纯并不相等。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卡哇伊(可爱)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物体设计回归到儿童欣赏的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今天我们却在很大程度上经历着童心的丧失,尤其严重的是很多儿童甚至被成人不适当地消灭了童心或者捣毁了童心赖以存在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童心指儿童有一种特别的思维模式,我约略地总结其特点如下:其一,不知天高地厚的雄心,孩子不觉得想做国家领导人有多大的不对,也没有自然的等级感,他们很随意地说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而没有太多的隐讳。其二,强烈的好奇心,“十万个为什么”是小孩子的典型表现,他们会提出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而大人不是没有耐心回答,就是突然发现自己对很多一再重复的行为到底依据什么,并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其三,自然的竞争心,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同伴中表现出优势,争取更多人的欣赏,也为此小孩子有了自然的学习动机以增加自己获得优势的机会。其四,真实心,孩子更能面对事实,而较少考虑与事实相关的社会意义,因此童言才较少隐晦与曲折,较少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弄虚作假,而且他们也往往不明白自己直言的社会后果,因此成人过于直率的行为往往被人们看做是不成熟的儿童行为。但是从道德上来看,童心的上述基本特点没有任何值得批评之处,相反摧毁童心的主要考虑大半并不能经受深入细致的推敲与思考。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过多与成人对话并且在遇到问题时受到成人引导,因此他们过早地弱化了童心。同时,在教育体系与媒体传播中,成人的意识形态以过于露骨的方式施加到孩子的意识上,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模式过早地被刻板化了。在家庭意义上,家长要重视让孩子与孩子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儿童社会中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从保存童心的意义上说,让孩子更多地在幼儿园与托儿所比与大人在一起要好;而且在家庭交往中要有意识地结识有孩子的那些伙伴家庭,从而在成人交往的基础上让小孩子有更多的伙伴意义上的朋友。而在孩子教育中,应该在自然观察、社会交往、旅行、活动等意义上给孩子更多的启发性观察与学习的机会,满足与引发其更为强烈的好奇心,在学校不能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家长应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更多参与这一类社会上的发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