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文/文
一百年前席梦思的创始人发明了弹簧床垫在今天看来毫无出奇之处,但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个天才的发明。席梦思床垫以其独特的品质改变了床垫的历史和人们的睡眠习惯,它能够风靡全球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从1991年开始,席梦思已经7次申请破产、6次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实际上,从第一次开始,席梦思就已经从床垫厂商蜕变为现代资本游戏的道具,成为现代资本游戏的牺牲品。此次申请破产只不过是此前资本游戏的再次延续。
在一百年前,席梦思床垫可以称得上高科技产品,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包括床垫在内的家具行业产品创新、高科技应用已经到了极致。即便是席梦思这类有着显赫历史和金光闪闪品牌的厂商也很难独领风骚再创辉煌。相应地,任何企业很难找出新的盈利点。在上世纪90年代,席梦思申请破产有历史的必然。
然而,诞生于现代金融异常发达的美国的席梦思是幸运的。当席梦思床垫在产品市场上日薄西山的时候,精明的资本运作高手却发现了席梦思金光闪闪的牌子的价值。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使席梦思在六次申请破产中还能顽强地活下来并让操盘手赚得盆满钵盈。
不妨看看席梦思最近一次的资本运作情况。
2003年,波士顿的托马斯·李私募股本公司以3.25亿美元收购席梦思并承接7.45亿美元债务。第二年席梦思通过发行公司债融资,向托马斯·李公司发放特别红利1.37亿美元。2007年,席梦思再度举债3亿美元,其中2.38亿美元用于分红。至此,托马斯·李公司共获红利3.75亿美元,加上2800万美元管理费收入,这家公司已实现赢利7800万美元。另外,其总裁担任席梦思公司总裁期间,各项收入达4000万美元。
就这样一个多次申请破产的公司,通过融资、举债等方式,操盘手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包装大发其财。
私募股权公司收购席梦思并不aihuau.com是真心地想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重塑席梦思产品辉煌。事实上,这些私募公司也非常明白,即便那样做最终也会失败。那么收购公司惟一的目的就是利用席梦思金光闪闪的“壳”进行资本运作。说通俗点,就是在资本市场上“圈钱”。这一点也可从席梦思的当事人口中得到印证。据被迫辞职的席梦思前总裁赫利尔曾公开披露说,这些私募股本公司“没有一家准备长期经营品牌,它们的想法是如何实现赢利最大化”。
从1991年至今,席梦思被一再倒手后公司债务已从最初的1.6亿美元暴涨至13亿美元。借助席梦思这个壳,托马斯·李公司早已连本带利收回了成本,只是苦了债券投资者:席梦思破产后,其企业债将一文不值。
席梦思的一再破产转手私募公司的遭遇清楚地表明,资本玩家利用合法的游戏规则,在监管存在漏洞的情况下玩的是“空手套白狼”的游戏。这种情况在金融衍生品异常发达的美国司空见惯。而需要警惕的是,近些年来,中国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与席梦思非常相像的就是那些借壳上市的运作。
席梦思的遭遇也说明,品牌企业如果脱离其正常的运营轨道,被资本玩家作为道具在资本市场上圈钱最终也只能如击鼓传花一样,只能一棒一棒地传递,如果找不到新的接棒者,最终的结局也就是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