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雅克·里维特曾在《电影手册》中预言:导演们将会学到如何在某些时候占领银幕的整个平面,用他们的激情来调度这个平面,玩一出既封闭又无限的游戏。 50年后,好莱坞工业正在用其孤注一掷的发明——CGI(电脑生成图像)技术,笼络并劫持了全球影迷的心。从《阿凡达》《雨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正在全球热映的《地心引力》,我们看到这张平面不断变换着面目,化腐朽为神奇,呈现着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视觉奇观。 《地心引力》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第七部作品,故事结构与前作《人类之子》类似,讲述一个虎口脱险的故事,只是这次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地球变成了空间站。作为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前作往往携带着强烈的本土色彩,将注意力投射在性别秩序之上,阐述女性形象的重要作用。 说到阿方索·卡隆,观众一定也会将其与长镜头联系起来。在当今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快速剪辑、追求视觉快感最大化、平均每个镜头只有两秒的情况下,阿方索·卡隆显然更偏好长镜头。
![地心引力 2013 电影 《地心引力》不只是一场视觉奇观](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374282433095.jpeg)
阿方索·卡隆的新作《地心引力》,延续了其确立的长镜头技法,只是这次更加纯熟了而已。相信观众一定会为《地心引力》开头一个长达16分钟的长镜头瞠目结舌,导演利用CGI技术,多次转换镜头视角,缝接成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从桑德拉·布洛克的主观视角到乔治·克鲁尼,再转换为全知全觉的客观视角,一气呵成,制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空间和更具绵延感的时间。 应该说,《地心引力》是导演阿方索·卡隆的一次尝试,他抛弃了以往太空旅行电影里或多或少的科学幻想成分,借助CGI技术还原了人造卫星鸟瞰地球的浩大景象,模拟了脱离地心引力的失重状态,并在现实还原和奇观呈现之间找到了平衡。 应该说,《地心引力》是一部具有消费功能的奇观电影。奇观电影的本质是消费性,它注重用户体验,强调“商业话语”,强调电影是一个产业和意识形态战场,应该在市场规则中自由竞争、适者生存。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地心引力》,我们看到好莱坞在挖掘新技术的独特特征时,也将它整合进了标准的工作实践和风格功能之中。不管是华裔导演李安,还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他们都能轻而易举地借助CGI技术同质化自己电影的视觉效果,好莱坞的技术与视听语言似乎正在转变为一种“通用语言”,电影也越来越像是一种试听幻觉的魔术,其机械的可重复性和假象性,要求电影的基本任务变为了提供可与观众共同分享的视听愉悦。 我们惊奇地发现,曾有着重塑民族寓言野心、试图从好莱坞手中收复文化失地的阿方索·卡隆,如今开始顺从于电影观看仪式和观看快感的历史进化,用着从好莱坞工业学到的“商业话语”制造消费品,已然成为制造全球化视觉奇观的一分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