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英镑兑美元汇率 《美元刀》上编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之一、现



一、现代版三国演义与日本

中国古代先哲荀子从农业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因为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而广为人知。

书中提到,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实际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吴三方都是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各有侧重。魏蜀吴三国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然而到了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败在失去“人和”。

三国演义中决定各国命运的有三大战役,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袁(吴国)曹(魏国)两大强国之间的较量,是决定双方力量转变的战役。战争结果是袁绍仓皇带八百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后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之子,并在秦皇岛碣石山上写下《观沧海》的名句。

但是官渡之战打破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神威。

|www.aihuau.com|50

后来发生的赤壁之战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功地联吴抗曹,打败魏国,三国鼎立。后人苏东坡则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句。

夷陵之战则是真正的“三国演义”。吴蜀为争夺荆州大打出手,魏军坐山观虎斗,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败退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次年四月,刘备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则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1973年美国就是“挟美元以令诸侯”,对欧洲和日本两大经济体进行美元贬值、欧币和日元升值的货币战争。其中,利用苏中分裂,拉拢苏联制欧,造成“美苏共管”的强大政治压力,为了避免边缘化和战争危险,欧洲作出了让步;同时拉拢中国反制苏联,中美接触也制约了日本。而日本,虽然熟知中国的“三国演义”,却没有能与欧洲联手抗衡美国,在真正的金融战争中败北。

在当时全球经济危机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大环境下,美国重新排列美中苏三角关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取得了1973年的货币战争的全面胜利。美国非常善于利用危机谋取利益,包括战争、恐怖袭击、经济危机以及重大国际事件,其中也不排除美国自己制造危机、输出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例,这是后话。

对美国来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用美元猎杀单打独斗的日元,自然就是不费吹灰之力了。

我们应该了解的倒是日本是如何成为三国中的一国,以至于美国对这个亚洲盟国大动干戈的呢?

从1931年开始,日本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等领域控制起来;又在各个部门中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垄断组织),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单,从1931 年到1936年,军事订单共达50亿日元之巨。在此期间,政府还投资10多亿元兴建、扩建和改组国营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

到 1937年,八大老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浅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财阀(日产、日氮、日曹、森、理研)拥有的资本达417亿日元,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272%。在接受军事订货的110家企业中,拥有实力的工厂几乎全是属于三井、三菱、住友、大仓、久原等少数财阀的。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

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由 115亿日元增至218亿日元。其中棉纺织品的输出,在1933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震动了欧美各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原本政策是利用美国统治的全部优势,为美国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原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

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日本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能力。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则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

但是,尼克松政府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此即美国第13-2号法案。其主要措施有三:一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重建;二是停止拆毁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工业;三是允许日元、英镑、马克等货币贬值,如战后日元曾贬值到1美元兑360日元,从而减少美国货对各国市场的冲击,并使各国有能力对美出口。

为了把日本培养成对抗共产主义中国的堡垒,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提供了大量的外资、技术、订单,给予了日本优惠的贸易政策,支持日本加入了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此后,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又成为美国军火的前线供应商,发了一笔战争财。

1950年到1960年,仅美国累计向日本订货就高达600亿美元。此外,美国以盟国的保护伞自居,军费长期居高不下,也增加了美国产品的出口成本。这些措施从效果来看,美国采取了单方面自由贸易,而允许各国贸易保护的友好态度。

此后,欧洲和日本生产能力得以重建,内需扩大,给美国商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欧洲和日本产品输出美国的数量不断增长。

由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发生了持续两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的支柱产业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而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部门。随后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后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最初的1~2美元/桶经过两次中东战争飙升到近40美元/桶。

虽然石油暴涨使能源匮乏的日本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日本的应对措施看来最得力。在萧条期间,日本企业减量经营,抑制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生产能力数量扩大的投资占设备投资的比重1965 年为575%,1971年为49%,1975年下降为243%,1978年更降为153%。经过技术改造,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其中人事费下降278%,金融费节约27%,库存费用节省89%,营业所和工厂关闭节减费用95%,其他费用239%。

 1985年英镑兑美元汇率 《美元刀》上编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之一、现
以钢铁工业为例,连铸比从1973年的212%提高到1980年的607%。日本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5~04之间,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为076。这样,日本既有效地抑制了生产过剩,同时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两次石油危机和高油价,成就了日本的汽车工业。被当时的美国人成为玩具的以省油为特征的日本本田、丰田及尼桑等日本汽车逐渐占据了美国和欧洲市场,至今在美国市场拥有半壁江山。

总的来说,由于日本经济力量的强大和美国优势的减弱,使两国在政治关系上向平等伙伴关系更进一步,在军事关系上以日本防卫力量的壮大而进入了新的合作阶段,在经济关系上已经从从属转向竞争。

日本从此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与当时的西德以及后来的统一德国成为除美国之外的最强大经济体。

日元也因“要有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走向了与美元的对抗和国际化道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9734.html

更多阅读

人物志编后记 《美元刀》上编后记

后记本书的写作念头由来已久。早在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被热炒、国内民族主义思潮膨胀的时候,笔者正在研究经济全球化进程和WTO对中国的影响;随后出国,亲身体验了美国、欧洲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社会差异;经过多年的思

声明:《1985年英镑兑美元汇率 《美元刀》上编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之一、现》为网友那些逝去的美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