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刀流 《中国流》序(二)



这本书也许要流行。因为它试图回答一个颇为流行的问题,这就是一度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究竟还能不能持续?在娓娓道来、明快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也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担忧: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端的中国制造业,赚到的只不过是很微薄的苦力钱,付出的却是过度开发环境、资源的不可逆转的巨大代价,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怎能维系持续的辉煌?

比较不同的,是本书为难以为继的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作者的核心主张,不是眼睛向内关门刺激内需,而是继续开放。不过要改变开放的重点,从前30年的“引进”转为“向外”。不要误解,本书的“向外”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一时颇为流行的“到华尔街抄底论”,而是主张向外产业投资,利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收购那些“中国制造”的薄弱环节,在全球舞台上沿着那条“微笑产业链”提升中国经济的含金量。

更为不同的,是作者对自己心仪的“向外战略”,绝没有停留在阐释意义、预估收益的幼稚阶段。相反,本书分章细说中国的企业界一旦走上“向外”之路,可能遭遇重重的困难,甚至跌落某种陷阱。这说明作者对自己的主张煞是认真,知而言、言为行——他分明是老老实实地告诉实业家,唯有切实解决“向外产业投资”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中国企业才真正走得出去。

试问:一本书提出的问题流行,反映的情绪也流行,就是答案与论证答案的风格较为独特,这样的书能不引起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吗?我自己的经验是,拿到本书就可以很快地翻读下去——没有眼花缭乱的数字与图表,没有艰深晦涩的术语,更没有复杂的理论逻辑,加之作者的文字浅白,无论你同意不同意,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么。

读来略有保留的地方,共两处。其一就是那条著名的“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上升要讲条件。我算多少知道一点中国农村实情的,几十年国家工业化把数亿农民挡在了城市和现代工业的大门之外,劳力数量惊人庞大,而教育、技术训练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允许由农转工,当然不可能一步登天。几年前我为文写过的一句俗话: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要务工收入的最低点高于务农收入的最高点,人们就挡也挡不住地涌向工业。仅此一点,内地与发明了那条“微笑曲线”的宝岛台湾,情形就有不小的差距——20世纪90年代两次访问,使我知道那里工农业收入的差距远比内地的小。要谨慎了:倘若过于急切的产业升级把数亿农民工甩出工业曲线,搞得工不成、农不就,中国经济就不只是面临笑不长久的远虑,还会有立刻要哭出来的近忧。

其二,“走出去”收购国际品牌、商业网路、关键技术和管理专才,对中国皆有帮助。不过,考虑到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我们对“走出去”战略的效果估计也要留有充分余地,除非其他国家有胆放宽对中国人的移民限制——劳力市场的保护主义是也。道理简单,只要“走出去的投资”尚不能把数亿劳力全部带向全球市场的产业升级,中国就必须考虑平行的,包括刺激内需在内的、多样化的解决问题之道。

这当然不是要商榷本书的核心主张。中国拥有如此巨量的外汇储备,除了越买越担心地大手购买美国国债,也总要试试其他趋利避害的办法。其中,资源性投资有意义,产业并购更重要。这些都没有问题。我只是希望作者考虑中国未来奉行外向、向内更为平衡战略的可能性,并在本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对外产业投资与发展内需的关系。

是为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39768.html

更多阅读

佳片U约 中国抗战片:《破袭战》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中国抗战片:《破袭战》[海报剧照][热诚推荐]中国抗战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

前世今生31 ——三圣母与《宝莲灯》 宝莲灯里的三圣母

三圣母与《宝莲灯》中国的神话故事《宝莲灯》在中国差不多家喻户晓,三圣母与陈书生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而其儿子陈香救母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三圣母的故事与牛郎织女和天仙配的七仙女一样成为人与神美好爱情的典范,也成为反对顽固旧

我读《围城》之方鸿渐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文/梦来轩主《围城》序里作者直言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角,其性格无疑“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窥视到人性的弱点,感受到作为人类、作为人的诸多

声明:《中国二刀流 《中国流》序(二)》为网友喂别离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