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引子:吉利出击
[2009年3月2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大厦。]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带着他招牌式的“憨笑”,宣布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Drivetrain Systems International,DSI),在他的背后是一面高高悬起的五星红旗。吉利宣布收购DSI公司似乎有点出乎业界的意料,因为此前关于汽车狂人收购沃尔沃(Volvo)的消息正炒得沸沸扬扬,大家正在热盼沃尔沃到底能否“花落李家”时,经过一个多月频繁往返于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调研,李书福快速锁定并决定收购DSI。
“长相敦厚、塌鼻细眼、十足草根特征”的李书福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一如多年前他参加央视颁奖晚会时,因为走路的动作特别慢,主持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一脸无辜地说,导演让这么做的,结果引起哄堂大笑,从而在人们的记忆中尤为深刻一样。但不同的是,这位被媒体渲染为“悲情英雄”的民营企业家进行的是一起跨国并购案,在这桩交易中,吉利集团斥资约3亿港币收购了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这家公司还曾经是著名自动变速器公司博格华纳的全资子公司。并购的过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悬念。2009年2月,受金融危机影响,债务超过7000多万美元的DSI公司,不堪承受400多个员工追讨欠薪和经营环境迟迟不能改善的压力,向政府提出破产申请从而进入破产管理程序,并委托普华永道为其寻找买家。而此时的吉利集团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正密切关注海外汽车产业局势的发展,并积极地为出海并购做着准备,那些拥有独特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正好是吉利考虑的对象。普华永道这个能言善道的“媒人”适时登场了。无需太多口舌,一个愿卖,一个想买,于是这桩“姻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达成了。|www.aihuau.com|1尽管后续的企业整合尚难预料,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是一起皆大欢喜的收购,是一项多赢的交易,也有一个好的开始。对吉利来说,其看重的是DSI公司在变速箱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因为吉利虽在小扭矩自动变速器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和DSI公司的技术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DSI公司拥有一大批世界级工程师,现有产品覆盖了四速和六速前后驱动及全驱动大扭矩自动变速器,目前还正在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八速前后驱动自动变速器、DCT双离合变速器及CVT无级变速器等。根据收购协议,DSI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可以引入中国,吉利集团在保留原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丰富了产品线,从而起到提升吉利汽车品质的作用。不仅如此,相对于在国际市场上默默无闻的吉利来说,DSI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要大得多,并购后的吉利公司在变速箱领域迅速成为国际先进企业,必然起到创品牌的效应。对于DSI来说,虽然被吉利全资收购,但公司的独立品牌并没有丧失,生产运营也保持独立,还可以从中国获取价格低廉的零配件,尤其对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究也因为并购而得以继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相当的保证。对DSI公司的员工来说,虽然会和新东家重新签订协议,但相对于在经济危机中“失业”,没有什么比保住“饭碗”更重要的了。而对于DSI公司的老客户福特汽车,DSI公司破产事件已经影响到它在澳大利亚的整车企业,因为DSI不能保证它所需要的变速器供应,而DSI被吉利收购后,承诺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对福特汽车的供货,福特汽车公司悬着的心终于回落到原位,自然欢喜。澳大利亚政府在这次并购中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购成功后,失业率降低,企业的正常经营还能增加政府税收,何乐而不为。这样看,在签约仪式上李书福的“憨笑”和中澳政府官员们的谈笑风生就一点也不难解释了。实际上,吉利出手并购DSI并非一个孤立事件,它只是在一个时代潮流中升腾起的一朵浪花而已,这个潮流,就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大潮。而对这个潮流加以推动、使之蔚然成势的“东风”,就是眼下这场发源于美国、蔓延于世界的“金融风暴”。“走出去”的吉利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个代表,通过海外并购来获得汽车业核心技术,不但是吉利的梦想,也是整个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梦想。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业采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已把近90%的轿车市场出让给了发达国家的汽车巨头,但却始终未能获得亟需的轿车核心技术,至今绝大多数的合资企业还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也没有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中国汽车业用市场换来的往往并不是先进技术,而是进入成熟期的、衰退期的甚至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最终形成了单纯依赖引进的被动局面。不仅仅是汽车业,实际上绝大多数制造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渠道都掌握在西方国家企业手中。而发达国家企业正是凭借着这种优势,一方面吞噬掉了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绝大部分利润;另一方面也极力遏制着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发展。2003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的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能赚到2400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没有任何开发、设计权,连改一个螺丝都必须得到外方母公司的批准,合资轿车厂连一个零部件都无法改造。中国的合资工厂被喻为“丫鬟管钥匙,当家不做主”。如果把中国企业的这种现状放在制造业国际化分工的大背景下去看,实际上这是一种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分工与合作的博弈中形成的结果。多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一直在进行着一场博弈——产业链上的博弈。欧美企业通过占据产业链的制高点,把技术、品牌、渠道等产业核心要素掌控在手里,进而牢牢钳制住了中国制造业的咽喉,使中国企业始终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底端位置,形成外向依赖的劣势格局,整个中国制造业也逐渐陷入一个低端产能过剩、高端技术缺乏、资源耗费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局之中。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中国企业才开始尝试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去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品牌、渠道等要素。这种“走出去”的风潮尽管早在本世纪初时已暗流涌动,却由于时机尚不成熟,缺乏一场推动其形成潮流的“东风”,因而并未成气候。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数量已不少,但并购的质量却一直不是很高:存在着并购支付对价高、获得核心技术少、并购后整合难度大等难点。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企业仍牢牢把控着核心技术,即使名义上向中国企业出售技术,也多是些过期的甚至是淘汰不用的技术,例如,华立收购飞利浦CDMA技术、TCL收购汤姆逊彩电技术、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液晶面板技术等案例,并购后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走出去”的口号尽管提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潮流。而当前正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为“走出去”从暗流形成潮流创造出了条件。众多的欧美实体企业在风暴中“落水”,陷入严重的资金困境,为获得资金渡过危局,考虑把手中有价值的核心东西拿出来,这使得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占据了主动。吉利就是乘着这场“东风”,在大潮中出海的中国企业之一,而它也不过只是“千帆下西洋”中的一帆而已。还有众多的中国企业也从这场经济危机中看到了并购良机,于是扬起船帆,远征出海。位于产业链底端的中国企业,正在利用这个“百年一遇”的机会,在博弈中悄然改写自己的命运……
更多阅读
电视剧《甜蜜蜜》评论: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
《甜蜜蜜》: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 26集电视连续剧《甜蜜蜜》讲叙的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段故事,文革中,干部子弟雷雷因受父亲牵连而与母亲一起下放到398农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叶青也因父亲被打成右派而
转载 十大禁播电影《苹果》影评:迷失的不仅仅是北京图
原文地址:十大禁播电影《苹果》影评:迷失的不仅仅是北京(图)作者: 天涯二岩电影《苹果》剧照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剧情艺术电影。我一直没有把此片当成风月片看待,如果真的按分级来划分的话,加上不删减版的顶多也就是五级。但如果真这样想
《中国话》作者:吴筱峰 朗诵:聊聊
《中国话》作者:吴筱峰 朗诵:聊聊 编辑:阿莲
《后汉书》作者:范晔
作者:范晔《后汉书》简述:《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控制好情绪《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在处理各类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