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从实质上讲,壳公司是属于那种有“病”的公司,它们在经营业务中一般都遇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非上市方不仅要获得这个壳,而且要设法使其经营实现扭转从而保住这个壳。壳公司主营业务只有在净资产收益率连年达10%以上,才能获得再筹资能力。非上市公司在买“壳”上市或“借壳”上市前不得不作充分的成本分析。 绝大多数企业买“壳”上市的主要目的是将“壳”用为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以此作为吸纳资本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非上市公司不但要重视“壳”的短期效益的改善和取得,更要从“壳”的长期发展对其进行精心改造与培植,要得“壳”又要“壳”,这样的非上市公司对成本分析就要考虑得较为全面。不仅要考虑短期投入,更要考虑长期投入。 其成本具体为: (1)取得壳公司控股权的成本,收购壳公司股权的价格。数量比例和收购合并的方式。 (2)对壳公司注入优质资本的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得控股权的公司将自身所拥有的优质资产以一定比例折价注入上市公司,以图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资产状况,这些成本易于计算。 (3)对“壳”公司进行重新运作的成本。包括: (1)对“壳”的不良资产的处理成本大多数通过买“壳”上市的公司要对壳公司的经营不善进行整顿,要处理原来的劣质资产。

(2)对壳公司的经营管理作重大调整,包括一些制度、人事的变动需要大量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些费用,实际上最终也应由非上市公司支付。 (3)重树壳公司形象的成本要改变壳公司的不良形象,取得公众和投资者的信任,需要大力地宣传和策划,这些费用支出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4)维持壳公司持续经营的成本。如果非上市公司买“壳”或借“壳”上市的主要目的是长期和资本市场相沟通,从资本市场吸收长期资本,那么非上市公司就必须为“壳”的持续增长作长远的扶植和帮助规划,要不断地给予投人,这是一种长期成本。 (5)控股后保持壳公司业绩的成本。为了实现壳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取得控股的公司,必须对壳公司进行一定的扶植,如对壳公司原材料供应采取优价倾斜,而购买壳公司产品则实行比较优惠的价格,或将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经营项目优先让给壳公司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