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每周菜谱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0周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力较高的成员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他们抢尽风头甚至牺牲其他团队成员的利益来自我获益,而能力较低的成员则完全丧失了合作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一种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积极作用是:马太效应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这对团队内表现一般的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去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太效应将客观上促使组织内竞争的产生,而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这是符合合作学习的精神的。其消极作用是:获得高评价的学生,如果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容易产生居功自傲、遭团队成员非议等不利于合作行为的现象。很显然,如果一味放任团队成员自发无序地竞争只会导致不均衡的加剧。

要想消除合作学习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就要努力实现评价的社会公平感。马太效应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在为人处世中,马太效应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愈成功的人,就愈容易结交到许多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进而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而无权无势的人付出了许多努力,却收获甚微。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马太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倍增效应,是因为一个人愈成功,他就会愈自信,愈自信就会让他愈易成功。在成功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可以不断地为努力进取而加油助威;反之,失败会让人灰心丧气,一个人遇到了挫折与失败之后,就会立刻感到周围人的疏远、轻视甚至责怪,这让他的信心荡然无存,甚至破罐子破摔,产生一种恶性循环,那他离成功也就愈来愈远了。若想翻身,就不得不付出比他人更多倍的努力。

本周总结

 食堂每周菜谱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0周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
|www.aihuau.com|6

生活中,马太效应十分普遍。以人才成长为例,马太效应几乎成了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惯性:对已经成名的人才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尚未出名的人才,即使他已做出不少贡献,但由于还没有被社会舆论承认,其劳动成果也往往无人问津,甚至在工作、研究中会遭受非难、妒忌等“社会责难心理”的无端围攻。

当然,马太效应也有积极的一面。一些学者认为,马太效应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这是其一;其二,马太效应还可能给年轻人提供一种压力和动力。

我们知道,在荣誉制度中有一个现象,叫做棘轮效应。人们一旦达到某一个位置,就不太可能再跌回原来的位置。一旦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永远是这种荣誉的保持者。马太效应就是在这种棘轮效应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的。这就是说,一种可以终生保持的荣誉,对年轻人是有巨大的影响和吸引力的。年轻人会由于向往这种殊荣而产生压力和动力,于是就努力奋斗,而且这种奋斗必须超越前人才能获得自己向往的荣誉。另外,在年轻人不断前进而取得较大成绩的时候,随着其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他出名之前所受到的荣誉损失也会补足,甚至按照马太效应,会反溯增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马太效应毕竟还有很大的消极作用,而且在某些条件下会使这种消极作用大大增强。

比如,马太效应使年轻人由于向往殊荣而产生奋斗的压力和动力,但是,倘若我们的认识不清醒、态度不理智,就可能演变成为强化不正确的“社会赞许动机”。每个人都有“社会赞许动机”——在工作上取得成绩以得到社会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无疑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即这一动机的产生是来源于何种思想的指导。个别人在不正确的“社会赞许动机”驱使下,为求得赞许、获得“马太效应”中的殊荣,就会走上邪路。

又如,马太效应固然给名人以棘轮效应,带来了不断加码的荣誉、地位、鲜花和掌声。但是,如果一个人出名后在名利面前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理智的态度,那么,他的事业和生活就会被罩上一层阴影,甚至进入快速死亡的境地。显然,这是马太效应消极作用的一种较为明显的表现。

总之,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一开始我们就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当我们在某一领域做出成绩时,才会享受马太效应所带来的“倍增效应”,取得更大的成就。惟有成功才是取得更大成功的基石,这是马太效应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135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食堂每周菜谱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0周 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2》为网友牽手懽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