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29周 旁观者心理:把热销假象变真相1
只要产品本身具有价值,只要有一个顾客识货,就会带动一批人购买,只要产品在这些人中间树立了口碑,就会掀起一个热卖的小高潮,这大概就是旁观者心理对商家的最大启示了。有媒体报道,在某市一个住宅区的街道上,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一个精神错乱者袭击了一位女性并将她杀害。警方的调查结果显示,罪犯行凶时有很多人都看到了,但他们都选择了袖手旁观。媒体以此为题,讨论了大都市的人们对于周围一切都极为冷漠的现状。 罪犯行凶的整个过程长达半个小时,有三十多人目击了这一事件,但是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竟然没有一个人去报警。
专家指出,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还由于处在群体中的个人普遍具有一种“旁观者心理”,即“不用我操心,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想法。 |www.aihuau.com|4下面的实验可以验证这种心理的存在。心理学家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人数不同的几个小组,分别给他们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参加者急病发作,十分痛苦,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行为来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小组的人数越多,去报告求救的人反而越少。如果一个小组中包括发病的学生只有两个人,那么另外一个人几乎肯定会去求救。 在一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人的救助行为与当时情况下的相关人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周围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其他人,救助者就会产生“只有自己能帮助他,一定要帮忙才对”的想法。 如果小组中有人与“发病者”相识,那么结果就会与小组只有两个人时相同,相识者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从实验的这一结论来看,如果上文所说的凶杀事件发生时,周围有那位女性的熟人,那么他一定不会袖手旁观。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人们采取行动提供帮助呢?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就是责任扩散。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二个解释是对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做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旁观者心理效应是以色列心理学家格雷格8226;巴荣最先发现的,它是指个体对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和同别人在一起时是不一样的。因为有别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当你想通过电子邮件征询某一答案时,你最好逐一分发,这样会更加有效,而用邮件组同时发给很多人,效果通常会很差。因为当他们收到信时,发现你把这封信同时发给了很多人,他们也许都会认为别人会答复你的,这样就会忽视这封信。巴荣曾向特克尼恩技术学院的240个人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询问该学院有没有生物系。给其中一半人是单独发的,另一半人则是以邮件组的形式发送的。结果发现,前一半人中有64%的人回信了,其中有1/3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而后一半人中只有50%的人回信,其中只有16%的人给出了详尽的回答。
更多阅读
阿姿猫原创漫画——《梅吉的时装店》第5集彩色版全集! 梅吉的时装店1
阿姿猫原创漫画——《梅吉的时装店》第5集彩色版全集!长期连载于《幽默大师》下半月刊-《连环泡》杂志。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2周 过度理由效应:善用过度理论,收获美
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自身的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1周 权威效应: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人物的暗示,往往具有非常巨大的杀伤力。“权威效应”指的是说话者若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他所说的话就易于引起他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在美国,一些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给某一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
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50周 赫洛克效应:赞美是激励他人和成就自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8226;希尔曾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他人的欣赏,所以我们要多夸奖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富人、穷人、小偷还是神父,只要他们听见他人赞美自己的某个优点,他就肯定会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一份美誉,深怕辜负了
凌云说之每周棍堂 《每周一堂心理课》第43周 邻里效应:远亲不如近邻2
但是否能说,在邻近的人群中就一定能发生正常的社会感染,产生良好的“邻里效应”呢?你自然会想到一个最简单的事实:自己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人;而自己所厌恶的人,也往往是邻近的人。这该怎样来理解呢?可以从社会感染的心理分析入手,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