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人们对大学生创业卖猪肉、卖盒饭的评价,深刻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很不宽松,存在着大学生创业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我们在大学生择业时,一再教育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那为何要把大学生创业局限在少数行业、少数领域,却看轻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服务业的创业行为呢?
最近有两条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是继多年前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卖肉引起社会轰动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悄悄进入养猪行业,在短短一年内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成了广州乃至广东这个行当内的最大。二是复旦新闻系2004级本科生赵宇,毕业后每天中午在母校门口卖盒饭,因为价廉物美,生意兴旺,成为校园一侧的独特一“景”。不到半年,他已开了两家饭店,卖盒饭是经营项目之一。
养猪卖盒饭是否丢学校脸 折射创业观念偏颇与障碍
媒体在报道这两则新闻时,并不吝啬赞美之词,比如把陈生称为广州“猪肉大王”,而不是“屠夫”——想当年,大家正是这样称呼陆步轩的;对赵宇,媒体转述了他的“大梦想”:卖盒饭小赵的愿望是在海南、大连拥有两家自己的酒店式公寓。但是很显然,媒体的“赞誉”并没能覆盖掉社会各方的不解,有人说,号称“猪肉大王”的陈生,其实就是“屠夫”,只不过是生意规模大、赚钱多的“屠夫”,并不能体现北大毕业生的价值;同样,卖盒饭的赵宇,也对不起自己所学的新闻专业,媒体讲述“大梦想”,某种程度上也流露了对当下卖盒饭的不屑。据说,即便陈生发表了“卖猪肉比卖电脑还有技术含量”的高论,两校校友中也有相当部分对他们的创业不认同,感觉有点丢学校的脸面。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始于1997年。当时国内大学发现发达国家的大学毕业生有不少选择自己创业,于是引入这个新概念。清华大学于1998年率先举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随后,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于1999年举办;清华大学还于2000年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由此渐渐掀起大学生创业高潮,不少高校在校内办创业讲座、搞创业计划大赛。但是,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披露,全国97家开张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2005年的另一项统计则表明,创业企业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到2007年,根据零点公司的调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0.01%,这就几乎等于零了。以上各项调查,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误差,但反映出一个共同事实: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在笔者看来,在大学生创业的概念引入国内10余年之后,上述对大学生创业卖猪肉、卖盒饭的评价,深刻反映出了一个大问题: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很不宽松,存在着大学生创业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创业教育不能过于理想化 应当树立更务实的创业观
首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高谈阔论创业理想的多,立足于现实的少;总是用国外比尔·盖茨,国内马云等创业英雄来激励学生拥有创业梦,这让学生感觉,创业就要做“英雄”们那样的大事业,可低头看看现实,反差太大了:自己欠缺创业能力,也难以寻觅可以成就大事业的机会,于是梦想总悬在空中。数据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不到1%,在有的重点大学,每年三四千毕业生,创业的只有寥寥几人或十几人,与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创业教育很不相称。
其次,在引导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总强调要与“大学生身份”对应,搞高科技、创新型,不太重视社会真实需求。现在一谈大学生创业,就讲自主知识产权、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因为这才与他们的“身份”符合,也似乎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教育的期待。近年来各地纷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这些基金明显鼓励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最好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这些看法和做法,一方面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大学生在选择“非主流”、“非共识”创业项目时,不但面临资金难题,还面临舆论压力,卖猪肉、卖盒饭,肯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另一方面超越了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实际——虽然高校可以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他们在校园里就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但必须承认,让初出茅庐的大孩子们去办高新技术企业,是把大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了。
过高定位大学生创业,其实是精英教育观念在大众化教育环境中的延续。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在于,社会更多行业能够因此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望提高发展水平。我们在大学生择业时,一再教育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那为何要把大学生创业局限在少数行业、少数领域,却看轻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服务业的创业行为呢?事实上,相对于在高新技术领域就业、创业,大学生投身这些领域,更可以体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优势,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包括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他们做的怎么不是“大事业”?
显然,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时,必须转变观念,教育者和大学生都要树立更务实的创业观,真正面向社会需求。不把大学生创业纳入“小模式”,才能拓宽大学生就业路,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