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列把刘翔当作偶像,因为他俩干的都是挑战外国人的事儿。
在“海归”遍地的中国IT业,陈志列是个不折不扣的“土鳖”,他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创业之初也没有经历风险投资盛行的年代,但就是这样一个本土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依靠自己的持续努力,在特种计算机行业打败了外资巨头,占据了中国近1/3的市场份额。
1993年,在陈志列进入这个市场之初,这是由外资巨头把持的市场,德国、美国、中国台湾占据了全部的高端特种计算机市场,不过5年之后,陈志列第一次去拉斯韦加斯参加展会,两个台湾同行来到研祥的展位上,对陈志列说:“大哥,你们要让兄弟们活啊,我们在美国做这行十几年了,别掐死我们。”这是研祥第一次进入美国。
“在国际市场上,你只有靠专业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才可能让外国客户和同行尊重你,这跟以往的中国制造是不一样的。”陈志列说。
陈志列的目标,是在特种计算机行业树立“中国创造”的标杆。2007年,研祥建成了全亚洲最大的特种计算机研发中心,使中国彻底摆脱了洋品牌的技术垄断。
“现在广州、深圳、北京的地铁里,很多控制系统都独家用研祥的,涉及到安全问题,这个东西的成就感是没有办法描述的。”陈志列对记者透露。
陈志列说,在创业15年后,追求更多的个人财富对他已经没有太大的成就感。“胡润说我有十几亿,不过这只是上市公司的,我还有相当一部分业务没上市,他那个榜单就是算一下股份市值,(这样的)活儿太简单,我干的活比他有挑战得多。”
作为超级富豪,陈志列把刘翔作为自己的偶像,因为干的都是挑战外国人的事儿:“房子太大会给麻雀住,吃太多会高血脂,平心而论,现在赚钱的成就感很弱了,但是做中国创造,做些有社会责任的事情,这个梦想实现后的自豪感是没有办法描述的。”
□本报记者刘奇
个人简历
196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1984年,毕业于辽宁建工学院(今沈阳建筑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4年—1987年,在辽宁省机械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87年—199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并于2004年至2006年在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学习。
1990年—1993年,被分配到航空部设计院旗下一家合资公司,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1993年至今,创办研祥,任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并于2003年10月10日推动其香港上市。
上榜理由
在中国的自主创业企业家中,陈志列无疑是特殊的一个:他创办的研祥集团,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特种计算机领域的垄断地位,他不仅仅创办了中国最大的特种计算机企业,甚至是中国国产特种计算机行业的创始人之一。
陈志列和他的团队,在创业的15年内,在中国市场击败了西门子、GE这样的对手,让自己的企业牢牢占据了中国市场第一、全球市场前三的地位。研祥参与制定了中国工业计算机的国家行业标准,引领中国核心计算机的潮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陈志列也当选了央视2007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年度创新人物两项大奖,而在创新之外,他的新目标是,树立中国在这个行业自己的品牌。
创业篇
从1993年创办研祥智能公司开始,陈志列用15年使其称霸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在中国市场击败洋巨头后,陈志列宣布启动“研祥inside”品牌战略,模仿芯片巨头英特尔,在特种计算机领域树立研祥芯片的地位。
“未来,研祥要在特种计算机和自动化领域,成为中国的西门子!”陈志列说,研祥要让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智造,掌握特种计算机的定价权。
破釜沉舟下海创业
1992年,从国有企业借调到深圳合资公司的陈志列,拥有优厚的待遇,每月2500元的薪水让他成为当时的“金领”一族,但他也遇到了个人成长的“天花板效应”。当时,国内的工业特种计算机市场前景巨大,但份额掌握在少数外资巨头的手中,加上深圳浓厚的创业氛围,让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不过,陈志列的决定遭到了他家人的强烈反对。当时,陈志列不满30岁,是最年轻的科研干部之一,且待遇十分优厚,如果他辞掉公职,在别人的眼中,那几乎是“离经叛道”的疯狂之举。
为了挽留陈志列,他单位的领导提出,单位可以在深圳开设一个分公司,由他经营,创业收益公司和他分享,但风险全部归公司,即使失败了,他也可以回来做公司的业务骨干。
在思考了一夜之后,陈志列决定拒绝领导的好意。“我决定了创业,就不能留下任何后路,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创业就不可能成功!”就这样,他和几个研究生一起,联合创办了研祥公司,开始从事特种计算机的研发。
“现在大家都知道,‘研祥’的意思是研究的发祥地,其实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样。”陈志列说,研祥的创始人多是研究生,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研究生还是稀缺人才,“我研究生时代的校长对我说,研究生是科研的国家队,但硕士的数量非常少”。基于这个考虑,陈志列开始打算用“研地”这个名字,意思是研究生的发源地,但后来别人建议,“研地”和“炎帝”同音,公司最终定名为“研祥”。
代理赚取第一桶金
研祥从事的是特种计算机行业,简单说就是除了普通的民用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外,涉及军用、工业用的计算机的芯片、软硬件、零件设备、整机等,比如银行ATM(自动提款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石油石化加油控制、安防、税收、公路、医疗、博彩等多个领域的计算机设备,均属研祥的业务范畴。
尽管长期从事科研,陈志列的商业眼光却十分独到。1993年,国内的民用电脑都尚未普及,特种计算机行业更是刚刚兴起,各个行业对特种计算机的需求巨大,他面对的是一片缺乏竞争的“蓝海”。
“我们没有资金,就走和华为、中兴类似的道路,通过代理国外企业的产品在中国销售,积累第一桶金。”陈志列说,这个原始积累的时间用了差不多一年,到1993年,研祥已经开始赚钱,且赚钱的容易程度几乎让陈志列难以想象。
“我们在报纸上打广告,全国开产品研讨会,然后就收钱。”让陈志列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他们在武汉、上海、西安等城市进行特种计算机的讲座,上午讲座4个小时,下午深圳的公司账户上就收到了订金。
陈志列说,代理的利润好得让人无法想象,由于没有竞争,一个订单甚至能达到百分之几百的利润,加上涉及的行业广,企业对大客户的倚赖少,发展平稳且迅速。“现在,特种计算机领域的订单都很分散,单一客户不会超过一个公司收入的35%,研祥的客户一般都不超过12%.”
进军自主品牌开发
经过一年的代理生涯,陈志列已经赚了上千万元,获得了“第一桶金”。虽然成了有钱人,但陈志列仍不满足。一次,陈志列向自己代理的一个台湾厂家建议,大陆客户需要一批个性化的特种计算机设备,但对方派了个刚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调研。
“我们代理的人都是研究生毕业,懂技术、懂市场,跟这个大学生在宾馆里说了半天,他愣是没搞明白,回去之后台湾厂家当然决定不生产这种设备。”陈志列一气之下,决定自己来做这个设备,结果在市场上大获成功,成为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有了这个经验,陈志列坚定了研祥进行自主研发,走自主品牌的道路。“我们懂技术、懂市场,我们了解中国市场需要什么,而且也完成了原始积累,一切条件都具备了。”陈志列说。
“我们拿了几千万出来砸研发,开工厂,都是烧钱的,基本上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入进去了。”陈志列回忆,为了在短期内奠定自主开发和制造的基础,陈志列同时抓产品研发、销售、开分公司、打品牌,“如果当时没有一点倔强,根本走不下来”。
创业期的疯狂工作,让陈志列至今被公司的人认为是“超级工作狂”。“记得有一年,我大年三十回家吃了点饺子就睡着了,一直睡到大年初二上午10点,这就是一年的假期了。”陈志列说,他每天睁开眼睛就上班,没有休息日,只要睁着眼睛,除了吃饭基本都在工作。
上市谋求全球老大
2003年,经过10年发展,研祥已经成为国内特种计算机行业的老大,不过,陈志列的目标更为远大,他的目标是西门子这样的全球巨头。
一次,陈志列和西门子自动化部门的全球总裁同桌吃饭,对方通过翻译问他:“陈,你觉得全球自动化控制人才最多的国家是哪个?”陈志列出于客套回答“是德国”,但对方很认真地对他说:“不对,是中国,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了。”
“说句老实话,德国人是很难承认外国人的,当时虽然我心里知道,但对方这么说我还是非常兴奋,这比挣多少钱都过瘾。”基于这种出发点,陈志列提出,要将研祥打造成“中国西门子”,成为全球特种计算机领域的市场老大。
2003年,研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特种计算机业唯一的上市公司。“我们的目标就是,既然一定要做海外市场,那就要成为规范的公司,其实上市只融到了1个亿左右的资金,根本不能和我们的利润比,但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海外上市,奠定走出去的基础。”目前,全球前三名的特种计算机公司分别是德国西门子、一家台湾公司以及研祥。
根据研祥的规划,最迟到2017年,研祥要在销售额、利润额上均达到全球老大的地位。
“实际上,我们内部还有第二个时间表,就是要在2013年提前完成这个目标,如果到2017年才完成,说明我们太不用功了,那我们这帮高管就在完成那天集体辞职!”陈志列说。
启动inside品牌战略
今年10月22日,研祥集团在北京宣布将正式启动“研祥inside”品牌战略,旨在成为继英特尔之后全球特种计算机产品核心设备的提供商。
“inside战略,除了intel之外没有一个IT企业来做,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陈志列说,这意味着对所有同行业的整机商来说,研祥将成为核心设备商,这对研祥的品牌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陈志列称,通过inside策略,研祥将可以使其品牌从传统的特种计算机领域走向更多的行业,而品牌战略也将使研祥从传统的行业客户市场走向普通消费者。
“野心也好,雄心也罢,我们希望在特种计算机领域做到英特尔的地步。”陈志列说,根据规划,研祥提出inside战略后,产品除了单独销售的整机外,大部分将安装在各种终端产品的内部。inside战略将使研祥从传统的技术导向型变为消费者导向公司。
从10月份开始,“研祥inside”的商标将被逐步运用在所有营销传播活动中,包括销售、包装、广告、公关以及内外部传播都会被统一成一个图形,在策略层面完全整合。
人。财。榜问卷
问:你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
答:能够有机会为自己设立的目标而奋斗。
问:你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答:没有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奋斗的机会。
问:你最喜欢人的什么品质?
答:诚实。
问:你最欣赏女性的什么品质?
答:温柔。
问: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答:执着。
问:你思考最多的问题?答:研祥未来的发展。问:你觉得什么类型的人在经济上一定能成功?
答:执著、坚持。
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挣钱方式?
答:游戏规则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
问:你最欣赏什么样的员工?
答:勤奋。
问:会开除什么样的员工?答:华而不实,眼高手低。问:你最愿意把钱用在什么地方?
答:能够帮助实现下一个目标。
问:你的个人资产是多少?答:按胡润说有十几个亿。问:你一年花多少钱?答:大约五六万。
问:你希望给后代留下什么?
答:一种精神,而不是财产。
问:你会在什么情况下退休?
答:在公司的问卷调查上,我写81岁。
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答: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工作。
成长篇
陈志列是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的明星企业家,他所领导的企业研祥集团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工业计算机企业。他将自己的成功之途简单地概括成一句话:“我是一个顺大势的人——1978年的科学大会让我弃文从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我趁势下海,创办研祥;2003年香港H股首次接纳内地民营企业,研祥是第一个实践者。”
“科学大会”定下人生方向
陈志列45年前生于江南富庶之地江苏无锡。
当年,陈志列的父母和许多年轻夫妇一样是热血青年,积极支援东北的建设。蹒跚学步的小陈志列,就这样被带到了沈阳,并且在东北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受教育历程。
陈志列长在东北,说话带有明显的东北口音。不过他生在江南,身上又多少带着点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和文雅。
年少的陈志列一直以文学青年自居,时常填词写诗,有的作品还发表在《诗刊》等杂志上。14岁那年,好几次学校发表格填写个人情况,他都在爱好和特长一栏里填上了“文学”两个字。当时,对于西江月、水调歌头之类的词牌,陈志列可信手“填”来。
1978年,这个文学爱好者长到了15岁,念初中三年级时面临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读文科还是读理科?
陈志列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从小一直是班干部,成绩名列前茅,基本上没有出过前三名,而且从来不偏科。他虽然爱好文学,但理科成绩也不弱。校长曾经这样评价过他:“我教了一辈子书,35年了,就遇到过两个真正均科的孩子,你就是其中之一。”
学科成绩均衡本该是优点,但当时却成了陈志列和家人最大困扰——一个门门功课都很好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在学科上砍掉一半呢?全家人在陈志列的选科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
而让陈志列及其家人下定决心选择理科的重要契机,是1978年3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当时,大会的召开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科学的浪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盛行一时。
学理科!陈志列与家人一致决定。这意味着陈志列要放下自己热爱的诗词歌赋。
科学大会召开期间,陈志列填了他报志愿之后的最后一首词。词牌名已经忘却,他却还能清楚地记得最后两句:“今学数理就正循,四化誉满全球”。
陈志列弃文从理,毫不犹豫地走上理工科这条路。
回忆往昔,陈志列至今深有感触:“我觉得1978年这个科学大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走上了科研、学理工这样一条路。”
求学工作经受几多困惑
陈志列选择理科之后,一直保持着前三名的成绩,不过,高考时他发挥失常,与平时差不多水平的同学相比,陈志列的总分低了整整90分,只能在沈阳上大学。这是他人生中遭遇的一个很大的挫折。
挫折也曾让陈志列有所懈怠。在大学里,陈志列没有努力去保持前三名的成绩,反倒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运动场上和摄影协会中。
不过这好像倒给陈志列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收获——在专业知识以外,陈志列更多地学会了怎样与人沟通,怎样和队友合作去赢得一场球赛的胜利,怎样用各种各样的角度来拍下同一个场景的春夏秋冬。
大学毕业之后,陈志列进入辽宁省机械研究院工作,一干就是3年。
如果就这么按部就班地干下去,陈志列也许会当一个“干部”,一个“研究专家”。这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但陈志列不满足于此,1987年,已经在沈阳生活了20年的陈志列毅然决定去西安读研。
3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快就过去了,27岁的陈志列被分配到了航空设计院,在北京开始了第二段的工作经历。
表面上来看,陈志列做的工作似乎和3年前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但事实上,不同的环境让陈志列内心起了较大变化。
陈志列被分配到航空设计院下属的一个中美合资的企业,叫做“银燕”。
合资企业完全不同于中资企业,陈志列接触到了全新的环境,也遇到全新的困扰。他深深感到,在外资企业发展空间有限,“天花板”较低。碰到这种“天花板”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无异于走进死胡同,陈志列觉得掉头换路势在必行。
之后陈志列被派到一家台湾企业在深圳设立的工作室工作,这段经历坚定了陈志列的“掉头换路”的决心。处处被外国人和台湾人“欺压”的生活让陈志列无法忍受,“一个东北汉子怎么能甘心去做‘二等公民’”?许多经历告诉陈志列,“一等公民们”其实技术是不如自己的。
那段日子,陈志列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未来,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子瘦得不足130斤。这个决定甚至比选择文理科更加难做。当时台湾企业给予陈志列的薪水待遇非常之好,1992年陈志列在深圳工作室的月薪能够达到2500元。不过高收入的代价是高压,台湾企业对于人才成长有着太多的限制,陈志列总感觉头上有一块大石头压着,怎么也长不高。
春潮涌动深圳下海创业
陈志列是幸运的,他说“总是能得到春天的眷顾”。正在他觉得自己陷入两难境地的时候,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了深圳。
小平南巡肯定了深圳的发展,同时在深圳掀起了一个下海创业的热潮。大潮涌动,陈志列也被潮水卷下海了。
回忆当时的情景,陈志列感到犹在昨天。他说,那时候6个挺要好的哥们儿一起吃饭,除了陈志列,其他5位都开了公司。5个哥们儿在饭桌上怂恿陈志列:“你不比我们差,赶紧开公司吧。”
1993年,陈志列正式辞去一切职位,自主创业。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希望改变中国工控产业的落后局面。“当时就觉得眼前是一片蓝海,很有希望。”陈志列现在回忆,仍然激动不已。
成功之后他并没有高高在上。为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他在企业中建立了具有陈志列特色的鲜明的企业文化。
研祥集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研祥内部,所有人互相之间都应该称呼对方的全名,而不是头衔,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淡化级别。研祥的员工平时都叫他“陈志列”,不许叫陈总,否则将被处以10元的罚款。研祥为此还专门印了成本的四联发票,一旦员工违规,则会收到这种发票。发票一联归财务留存,一联给陈志列保管,一联交由人力资源部门,最后一联员工自己收着。“叫‘总’就会有的等级之分。你叫了‘陈总’,下一句就是‘您好’吧?这样员工还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么?”陈志列说。
不过,员工自由抒发意见的企业环境,也让老总的意见时常面临被否定的命运。有一次,陈志列和一个副总亲自负责谈判,决定购买一个写字楼作为厂房。连定金都交了,但结果被否决了,最后也没买成。
研祥还禁止官僚化的恭维词汇出现。像“请多指教”、“此致敬礼”这样的用语,都属于公司的禁语。研祥员工对于工作有一个口号,叫做“说就是撒谎”。他们的标准流程是写,即一张纸、一支笔、写清楚、给专人。
在对老总的审批方面,研祥有规定。如果事情交由总经理,3天之内应该审批完毕,而总经理在最后时刻也没有做出审批,那么再经过两个小时的“等待期”,待审批事项等待总经理两个小时之后,员工将执行这一事项,而一切后果则由总经理承担,并且总经理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某事的审批还将受到罚款。
研祥集团执行力很强,陈志列认为执行力跟速度有关系,“不拐弯抹角,自然提高执行速度”。“陈志列”式的企业文化与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忠诚度。
崇拜刘翔瞄着世界第一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大师。大师们往往被人看成偶像,比如银行家们崇拜花旗银行的桑迪。威尔,投资者们崇拜股神沃伦。巴菲特,但陈志列说,他没有在行业内找到偶像,但他有一个行业外的偶像——110米栏飞人刘翔。
陈志列觉得选择刘翔自有一番道理:
“首先因为游戏规则透明。110米跨栏,大家都穿裤衩背心,一声枪响,当着你的面跑,没有机会去给别人使绊儿——比如扔条铁丝在别人脚底下,给对手制造个绯闻什么的。大家只顾自己前进,顾不上去怎么使坏别人。大家都是公平的。”
其次是有策略。陈志列说:“跨栏,既要有高度又要有速度。这个栏就像我们平时面临的困难,要考虑怎么跨过,但又不能太高,太高会影响速度。”
第三是必须一往无前,不沉溺于既有的成绩。“跨过一个栏就马上忘记它,不能去回想,目标马上是下一个栏。没有时间去回想、去庆贺。”
“我觉得刘翔干的那活儿跟我干的活儿比较接近。他们是赛场,我们也是赛场,而且这个赛场以前主要都是西方人把持。以前我记得奥林匹克短道竞赛,都是黑人。”研祥面对的也是这样一个由西方人把持的赛场,研祥现在跑到了全国第一,然而在世界上,还只是第三名。
陈志列谦虚地说:“我们才跑第三,刘翔跑第一,我是不是该崇拜一下他?更何况,他的照片有点儿像我大学毕业那会儿的样子。”
仔细看看陈志列,还真得有点像刘翔,从陈志列眼中,能看到那股拼劲,也许还能看到研祥未来的“世界冠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