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语见真谛点破人生:听听老子怎么说》
他将这一心得总结成八个字表达出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为:言多必失,必将适得其反,还是坚守中正,适可而止为好。) 周朝的藏书室里,几乎囊括了前代所有的民间歌谣,以及历代君王为祖先歌功颂德的诗篇。 《诗·大雅·皇矣》中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为:上天告诉文王,我很赞扬你的明德,不大张旗鼓增强声威、不沉迷于女色;不大兴土木、不使用官刑的鞭革;好像是不识不知,顺着上天的自然规律而行。) 老聃对这种智慧很欣赏,表面看似一无所知,但实际上却在尊天命而行。不执着于对小事的计较,好像愚笨,却恰恰是在遵循大道理而行,大智若愚。这对老聃后来形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在周王室的藏书室任职多年之后,老聃成为精通周礼和各种典章制度的权威人士。 春秋末期,诸侯国逐渐强大,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各诸侯国表面上听命于周王室,实际上却屈服于霸主的权威之下。 周王室不仅日益衰微,而且内部公卿之间也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老聃对此虽很反感,但身为藏书室史官,仍然恪尽职守做好份内之事,将官场内发生的事一五一十记录在案--藏书史官的一项职责。 当时,以甘简公为首的甘氏一族在周王朝中权力极大。但甘简公与族人甘成公、甘景公貌合神离;对老聃以实记录他们之间的争论深感不满。
![一个公务员的坎坷仕途 第23节:第三章 坎坷仕途(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302196176082.jpeg)
公元前535年,甘简公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老聃的官职,将他赶出了周王室。离开周朝之后,老聃并没有直接回故乡,而是到了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鲁国。 第二节 收蜎渊,初遇孔子 "巷党助葬" 老聃在鲁国游历期间,他在巷党的一位好友去世。因为好友的家人知道老聃精通周礼,便邀他主持安排葬礼。 这天,年仅17岁的孔子也在送葬队伍之列。因对孔子的聪颖好学早有耳闻,又听说他还时常担任丧祝(安排丧礼进程,使其合乎礼仪要求,有礼仪指导的意思--编者按),老聃便邀请他前来助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