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一语见真谛点破人生:听听老子怎么说》
意思是说,要尽量使国家变小,人民的数量也要尽量少,即使有各种各样大于人力百倍的器具,人们也不去使用,使人民看重生命,重视死亡,不要轻易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和车辆,却不必每次都乘坐;虽然有打仗用的各种武器和装备,却没有地方需要布阵打仗。使人民的生活再回到原始社会时期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这样治理之下的国家,人民感觉自己的食物是最甘甜的,自己的服饰是最华美的,自己的居所是最安逸的,自己的生活习俗是最快乐的。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可以相互看见,鸡狗的叫声也都可以相互听见,但是各国的人民却直到老死也不会互相往来。 老子所以将这个社会想像的"国小""民寡",有很深的现实基础。他认为当时社会混乱,战乱频繁是因为人们的私欲太多。一方面,人们追求的目标或者是作为进身之阶的知识,或者是作为财富象征的金银,或者是虚无缥缈的象征高尚的仁义道德。另一方面,当时国家制定的所谓法令,事无巨细统归在内,繁多如牛毛,严格限制着人们的行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使天下太平无事,消除争夺,就要让百姓无知无识,让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消失,让区别人们贫富的器具和财物消亡。人越少,欲望便越少;国越小,纷繁的政令便越少,老子的这种理想也就越容易实现。

老子对人们奉为经典的仁义道德也进行了批判和揭露,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又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在告诉世人:正因为天下失道了,仁义才凸现出来;正因为有了智慧,虚伪奸诈也才出现;正因为众人失和,才开始强调孝慈;正因为国家陷入混乱,才开始呼唤忠臣的回归。可见,仁义道德其实是社会倒退的标志,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彼此相信相爱,相安无事,自然不需要仁义道德这类东西了。 由此,老子提出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最初阶段的社会由"道"统治,"道"即是自然,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顺应自然规律而行,完全是"无为"的。后来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社会又相继被"德"、"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社会每前进一个阶段,与上一阶段比都是一次倒退。伴随着社会的前进,保持真、善、美本性的事物逐渐减少,具有假恶丑本质的事物逐渐增多。这样一来,现实社会离他"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便更加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