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一语见真谛点破人生:听听老子怎么说》
在老子看来,社会之所以会如此混乱,是因为统治者采用的是"有为"的治国策略。然而,他们企图以建立在私欲之上的政治法度统治天下臣民,不免有失偏颇。既然民不能治,严厉的刑罚便应时而生。很多诸侯国陷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自拔。 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就越贫苦;人民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能越多,奇闻怪事就越风行;国家的法令越严厉,盗贼就越猖狂。天下失道了,仁义才凸现出来;有了智慧,虚伪奸诈也才出现;众人失和,才开始强调孝慈;国家混乱了,才呼唤忠臣的回归。人民难于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政令繁杂,企图有所作为,人民才难治理。 所以老子说,真正的圣人清净无为,人民自然归化;静止不动,人民自然富足;无所欲望,人民自然朴实。 正是通过对当时国家实行的分封与井田制的深刻分析,才激发了老子的灵感,使他悟出"道"的理论。看似简单的一个"道"字,被老子阐释的包罗万象,穷尽宇宙之极限。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还需要从他的基本理论着手,循序渐进的分析了解。 第三节 小国寡民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产生的根源,我们不妨再来了解一下他所生活的时代。 春秋末期虽然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但是人们对原始社会的状况仍然留有极深刻的印象。各诸侯国之间的互相倾扎,互相争夺,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虚伪刻薄,使人世间丧失了真诚和善良。所有这一切都与原始社会人们的与世无争,和谐相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子生于这样的时代,又致力于探求解救天下众生的方法,自然会注意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于是,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假想了一个理想社会和国家,这就是至今仍被人们称道的"小国寡民"。 老子不仅假想了这样一个社会,还将这个社会中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确定下来。他在《道德经》中作了具体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