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中亚访问时,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大明宫遗址区未来三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在加快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中,西安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推广中国价值、讲述华夏故事的重要责任,西安的未来不仅要成为保存中华记忆的城市,还要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城市,更要成为追寻人类文明足迹和探索现代城市发展轨迹的城市。一直以来,西安的文化影响力和战略意义有目共睹。今天,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来看,站在丝绸之路起点上的西安,无疑将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宏图背景下,重新审视遗址区这片厚重的土地,我们仿佛听到了大明宫遗址区走向又一个三年的铿锵脚步。新的机遇预示着新的希望。未来三年,大明宫遗址区将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文化承载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遗址保护带动城市发展战略,推动遗址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1月6日,在大明宫遗址区召开的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方案交流会上,一批事关遗址区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被提上议程,进入前期规划和方案论证。遗址区未来三年的发展,将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而实现新的跨越。 未来三年必将是遗址区文化腾飞的三年。大明宫遗址区将继续坚持“文化优先”的发展理念,通过大华·1935、“八地块”文化聚集区等一批文化项目的建设和大型歌舞剧《日月大明宫》大型史诗歌剧《大明宫赋》等一批文化精品项目的打造,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遗址区文化内容;加快遗址区博物馆集群建设,使遗址区的博物馆数量从7个增加到9个;依托大华1935文化中心,办好每两年一届的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重点扶持陕派相声、大学生话剧等一批艺术形式,让遗址区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与圆明园遗址、成都金沙遗址、荆州熊家冢遗址文物交流换展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国大遗址联盟文化交流和文物交流换展活动,让西安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领略中华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依托大明宫研究院和大明宫基金会,深度挖掘大明宫遗址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形成涵盖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传承与发展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体系;通过积极扶持培育基层文化,充分激活群众文化活力。 未来三年必将是遗址区商贸崛起的三年。大明宫遗址区将把产业发展作为造福当地群众的主要抓手,依托旅游和新兴商贸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扶持和引进大项目,重点推进火车站北广场、“八地块”文化商业聚集区、大华·1935(二期)、世纪金花大明宫旗舰店、大明宫中央广场、四海唐人街等一批重大文化商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断优化遗址区的产业结构。 未来三年必将是遗址区实现大跨越的三年。大明宫遗址区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市政配套、教育资源整合、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遗址区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 今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再次交汇,作为一个新兴的遗址保护新区,大明宫遗址区唤醒和延续着西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记忆,在追寻中华文明足迹和探索现代城市发展轨迹的道路上,大明宫人将一路探索,永不停歇,为西安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让城市闪耀不灭的文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