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两个字加起来去掉一点,就是‘恳’字,恳谈会就是掏良心说话”,主持人幽默的开场白引来大家的一片笑声——这是近日在北京举行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恳谈会”上的一幕。两个小时的座谈,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的海外留学人员就准备回国的困惑频频提问;台上,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巡视员江力平详细介绍有关政策,北极光创投创始合伙人邓锋以及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两位老海归则从自己的创业经历出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会后有人如此评价:“这场恳谈会俨然成了一场海外学子向政府官员和老海归提问的记者招待会。”
一问:
回国发展的风险是什么?
学子:海外学子选择回国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邓锋:我觉得选择回国就业创业可能会面临两方面的风险。首先是事业上的短期风险,对在国外已有事业基础的人来说,他们在国外相对来说已处于一个事业的小山锋比沙尔,回国后要重头开始创业,想达到事业上的另一个高峰,中间就会有短期的物质和心理落差,因此要做好心理准备,眼光一定要放长远。第二是家庭方面的风险。如果你的家庭不在国内,回来后就要考虑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这对于海归来说,是一个长期风险。
二问:
选择创业领域应注意什么?
学子:若我们回国创业,在选择领域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邓锋:现在海外学子回国后选择高科技行业的非常多,但有时候我们要改变一下思维定式,别把眼光仅仅局限在高科技行业。消费服务类行业,比如零售业发展空间就很大,很缺具有国际眼光的人才。因此我们要降下身段,在选择创业领域的时候,不要一窝蜂地挤在高科技等“红海”里,要寻找竞争相对不是很激烈又存在市场空隙的“蓝海”。
三问:
创业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学子:回顾你们自己的创业经历,你们认为海外学人回国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严望佳:我觉得技术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所谓的“关系”。海外学子回国创业最终要凭借自己的真本事,也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你能拿什么样的产品给客户,能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很关键。现在中国的市场环境越来越规范,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或者和某个地方政府搞好关系可能导致短期成功,但是长期成功最终还是依赖于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这也是我的切身体会。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公司和一个大型国企合作,谈了大半年,才拿到一个特别小的单子,让我们先做着试试看。我们全力以赴地抓住这个很小的机会,而正是因为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才会有和他们长期的合作。
邓锋:我也同意严望佳女士的看法。对于我们风险投资商同样如此,我们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第一就是看人,即看你是否真正具备很强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二就是看项目。而仅仅凭借与朋友或者政府的关系为资本,在我们看来更多的是一个负面的而不是正面的因素。因此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回国创业要想成功必须靠自己的真本事。
四问:
国内国外时间如何分配?
学子:现在很多海外留学人员希望能在中国和国外均有所发展,国内国外的市场都想做,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情况的?
邓锋:市场在哪里,人就要在哪里。以我们回国创业多年的经验证明,想回国创业,只有大部分时间待在国内的海归才能成功。海外学子本来就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如果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市场,回国创业就很难成功。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公司大部分的投资在中国,因此我80%的时间都待在国内。其实中国现在的机遇非常多,只要我们多花点时间研究中国市场,坚持走下去就能成功。
五问:
创业资金难题如何解决?
学子:一些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初期会遇到资金瓶颈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政府有没有具体的措施?
江力平:现在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想办法改善这个问题。人事部在2006年颁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就有针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规划,包括探索建立国家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创业园引进或设立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基金或创业基金,政府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或融资担保等。有些地方政府现在也已经开始和风险投资商合作共同选择项目,一起帮助和扶持海归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瓶颈问题。
六问:
如何看待创业中走的弯路?
学子:在你们回国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走过什么样的弯路?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严望佳: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不管是回国就业还是创业,走弯路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走弯路后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领悟能力。
我们公司一直面临的战略问题就是做什么产品和不做什么产品。所谓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有一年我们发现有一家小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一个新的产品,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做得很不错。我们当时就想,一家十几人的公司都能做好,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于是也跟进做这种产品,最后却失败了。通过总结那次的经验教训,现在我们所有的产品线和服务都是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和策略分析后开发出来的,没有经过这个分析过程的产品最后都失败了。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