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变革时代与我们的心态:我们不可以浮躁》
婚后两人选定了一家中高档小区,房价自然居高不下,同时启明还按揭了一辆小车。虽然积蓄都花在首付上了,但两人彼此打趣:"没关系,每个月车房贷款加起来,没有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 新房开始装修,自然是高标准严要求,预算一次次超支,家用电器统统是最好最贵的,幸好仍可以按揭。钞票流水一样地花出去,晶晶的母亲心惊肉跳:"同时又买房又买车是不是太奢侈了?你们才工作没几年,还是该降低一点标准,留点积蓄。"

两人相视一笑,父母还是老思想,新时代谁还存30年的钱,然后在60岁的时候再住上新房? 有一句话说得好,上帝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没过半年,启明升职,上调集团公司。这本来是件好事,只是办公环境陡然上升了不止一个格调,往来皆老总,午餐地点从西餐厅直升到私人会所,启明开始觉得自己那辆福克斯挤在一堆中高档轿车中,怎么看怎么碍眼了。 想在职业上有所飞越,总得付点代价吧。晶晶公司里资历比她浅的同事也都开着小车。两人一咬牙,又买了辆马自达6。 双方老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了,但两人合力说服了他们,车子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交际应酬中显得无比重要。像大多数外企那样,你一年能拿到十万还是三十万,由你的工作量而定。启明始终认为,在这个物欲膨胀的世界,有欲望,才能更接近目标。你只有"想要"了,才有可能去"得到"。 晶晶挑不出这句话的毛病,但骤然加大的家庭支出让她懂得了四个字:锱铢必较。 启明开始争取一切出差机会,冲刺所有合理不合理的目标;而晶晶的专业是日语,接外单的机会多,悄悄瞒着公司半夜苦干。父母家里去得少了,朋友聚会能免则免,两人异口同声:趁着年富力强,要为将来更好的生活打下基础。 现在回想那两年的拼命,晶晶觉得很惆怅:"我老是在想,要是我们没有那么早把自己标注为精英,幸福是不是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三十而立,启明在生日宴上许下的愿望是:尽快换一套高档小区的住房。这个城市的房价正在像一部失去控制的电梯,你以为它到顶的时候,下一秒它还可以飞升。 启明坐不住了,他计划让自己的父母卖掉房子搬来和他们一起住,以筹出首付款。晶晶当然不同意。但在那天晚上,她也发现老公的眼角有了好几道皱纹。一个才刚过30岁的男人,怎么这么快就显出了老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