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超限效应:物极必反,过犹不及(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343360834141.jpeg)
系列专题:《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7. 超限效应: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精彩,自己深受感动,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打算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一直继续着他的演讲,唾沫横飞。他厌恶之至,立即改变初衷,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赠。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于人的机体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心理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母亲反复告诫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孩子却将母亲的话当做耳旁风,依然故我,屋子杂乱如前;妻子苦口婆心地劝诫丈夫要戒烟,可丈夫依然我行我素地吞云吐雾;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学生不要经常迟到,可那些经常迟到的人,仍然在上课很久后才姗姗来迟;公共汽车上,售票员多次提醒乘客要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财物,可遗失手机钱包的事件屡有发生;领导一次又一次地训诫员工要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依旧拖沓懒散…… “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的说教,往往让对方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反而达不到说服的目的。相反,言简意赅的批评既能避免让受众产生反感情绪,又能留出空间让他自我反思,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有一个十分贪玩的初中女孩,经常跟一群朋友上网泡吧,很晚才回家。母亲苦口婆心地劝告她,希望她能收敛一些,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可一点效果也没有。一天,正逢一个好友过生日,女孩在外面疯玩,忘了回家的时间,直到十二点才回到家中。她心想糟了,这下少不了一顿臭骂。父亲给她开了门,一句也没骂她,只是神情黯然地说了一句:“你太令我失望了!”女孩心里一动,这天晚上彻夜难眠。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晚归了,学习也进步了很多。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从内疚到不安的变化,对家长的说教感到不耐烦、反感讨厌。甚至被“逼急”了,他还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假使家长担心只批评一次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和说法进行批评,缓解孩子的厌烦心理和逆反情绪。 在学校教育中,恰当利用“超限效应”,可以使老师的训导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的老师在批评完犯错的学生后,又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对学生进行重复批评。其实学生在第一次受到批评时,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如果因为同一件事受到再三的批评,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