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13岁 第13节:第一单元 到位不到位 相差一百倍(13)



系列专题:《消灭你的“浮躁病”:工作重在到位》

  因此,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我这么想不等于领导也这么想,我这么认为不等于别人也这么认为。只有在经过核实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

  第二,拿不准的事一定要找有关方面确认。

  在这个案例中,对于这个专家是不是重要、他的参加与否对研讨会有没有影响,这些其实她都是没底、拿不准的,那么在这个时候,确认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在工作中,为什么很多人在“拿不准”的时候却不愿意问呢?原因无非是三种,一是怕问了会让领导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强,宁可自己闷头想;二是怕别人不告诉自己,觉得问了丢面子;三是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即使不问也不会出什么事。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最要不得的,在工作中,别一味地劳动自己的大脑,也多劳动一下自己的嘴,遇到拿不准的事一定要问,一定要确认。

  第三,多作调查研究。

  这点不仅在一般的工作中需要,在面临做有关决策和决定时尤其重要。

  在这方面,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英明决策,要刘伯承、邓小平带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插到蒋介石的心腹部位去。他们坚决执行,但在要过淮河时,却出现了问题:

  原来打算徒步涉过淮河,突然遇到上游涨水。看来只能以10来只小渡船把大家渡过去了。而此时,国民党的部队正加紧向解放军追来。

  刘伯承再次问正在河边指挥的某旅领导:

  “到处都一样,都不能徒涉吗?”

  该旅领导说:

  “水很深,根本不能徒涉。淮河忽涨忽落,现在涨得很深。河边老百姓说,从来没人敢在这样的季节涉水。”

  刘伯承又进一步细心周密地提出一系列问题:

  “你们是不是亲自侦察过?试过徒涉?亲自找向导查了没有?找过几个老乡?他们怎么说的?能架桥吗?”

  旅的领导虽一一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但他还是不放弃,亲自拄着一根竹竿,带着两个手提马灯的警卫员来到了渡口,登上了一只小舢板,顶风破浪向南划去。

  这一调查的确产生了效果,很快,还在北岸的部队就接到了刘伯承的命令:

  “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不要架桥了,部队立即徒涉过河!”

 相差13岁 第13节:第一单元 到位不到位 相差一百倍(13)
  于是,成千上万的人马,浩浩荡荡地从淮河上徒涉过去了。刘邓大军从此进入大别山区。国民党的部队追赶不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车轮,已经不可逆转地开到蒋介石统治区去了。

  刘伯承的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当我们进行某些工作尤其是重要性的决策工作时,调查研究永远是避免失误的关键。而且,这种调查研究,不应该是浮在表面,更不是应付了事。而应该像刘伯承那样,越认真越好,越细致越好,而且很多时候都要亲自作调查,这样才能确保决策正确,工作有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6367.html

更多阅读

百倍科技 第19节:第一单元 到位不到位 相差一百倍(19)

系列专题:《消灭你的“浮躁病”:工作重在到位》  行动差一寸,效果差一丈  在职场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类人的身影:  他们每天来得早,走得晚,勤勤恳恳,领导交代的事,他认认真真去做,规定每天给客户打30个电话,他不会只打29个,一星期要求

百倍科技 第18节:第一单元 到位不到位 相差一百倍(18)

系列专题:《消灭你的“浮躁病”:工作重在到位》  当时公司接到一个几十万的重要项目,要完成一个软件程序的编写,整个项目运行的时间长达7个月。公司上下对这个项目都非常重视,赵先生和小陆都在这个项目小组里。  在别人都忙得焦头烂

中国富豪16年增百倍 第16节:第一单元 到位不到位 相差一百倍(16)

系列专题:《消灭你的“浮躁病”:工作重在到位》  可是一年之后,日立公司果然生产出了宽孔道的扫描设备,一举夺取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时候,杰克?韦尔奇十分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没坚持要求开发大孔道设备呢?  但是现在后

声明:《相差13岁 第13节:第一单元 到位不到位 相差一百倍(13)》为网友雷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