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义乌大学生创业:人人都可以做老板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毕业人人都能当老板!网络创业可以零成本、零经验!应届“学生老板”开网店最高月入四五万元!最近,小小的义乌工商学院实现“大奇迹”,成了2009年毕业生漫漫就业途中的“指南针”。网络创业的希望似乎正浓浓地弥漫开来。

  今年2月起,包括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全国二三十家媒体齐齐扑向义乌工商学院,轮番报道该校学生的创业传奇:全校约1200名学生在淘宝网上开店当老板,其中,60%的学生生活费能够自理,1/3的学生月收入接近普通白领,最高者月入四五万元。

  学校领导不知疲倦地接待着媒体,不遗余力地推销着自己的模式——开辟2600余平方米“创业园”,提供学生免费工作室和仓库;去年底成立“创业学院”;专设新的创业课程,提供针对性培训,且生意做得好还能代替学分。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毕业困境。

  但截至3月上旬,义乌工商学院已有近400名(14%)学生正式以老板身份毕业,该校近三年的就业率达99%。义乌,一时成了就业“冬天”里的“一把火”。但这把“火”能否温暖两三百公里之外的我们?能否为徘徊迷茫在社会边缘的上海大学生带来启示?“义乌模式”的异地复制会遇到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在义乌、上海两地进行了探访。

  批量“孵化”学生老板

  傍晚走进义乌工商学院,依山而建的宿舍楼群下人来人往,学生们结伴吃饭、泡开水、打篮球,空中回荡着广播台的音乐,与其他高校并无二致。但一跨进创业园,气氛大不相同。与室外的悠闲相反,只听得各教室“嚓、嚓”撕扯封箱带的声音此起彼伏。“他们开始打包发货了。”学生处处长庞海松告诉记者。

  这里的教室如今更恰当的称呼是“办公室”或“仓库”。庞海松介绍,学校在创业园内为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安排了两间房,一间工作一间存货。每个专业共有15个进园名额。

  在创业园的教室墙上,几乎都贴有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海报,他是学生们的偶像。一间教室的墙上还贴着一条大红的横幅标语:“我们的目标是10000分!”10000分是淘宝“皇冠”卖家的信用度,在这里,它暂时代表着4个字——成功顶峰。

  推开“工商管理系创业基地”的大门,只见四周的橱柜上摆满了预备发货的各式小商品:酒瓶伞、喜羊羊玩偶、闹钟、发饰、保暖内衣等,琳琅满目。几个学生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各自的电脑,不理会身边货物有多拥堵,只顾回答客户的提问或浏览商品信息。

  另有四五个男生在教室前方的条桌前忙碌,打包裹、填快递单。有人还戴着一副车间维修工用的厚棉白手套,扯封箱带既快又不剌手,显得特别专业。

 看义乌大学生创业:人人都可以做老板

  面前的黑板上,有人用粉笔详细罗列着几家主要快递公司的各地发货邮资。在这所学生一年创收总额达2000万元的学校,物流量之大可想而知。为了抢这块“香饽饽”,包括EMS在内的几家物流配送公司已经进驻学校。他们竞相压价,还给出特别优惠——每个“学生老板”都能享受淘宝“皇冠”信用级的折扣,快递费最低至4元。“整个义乌的EMS,去年有1/4的业务在我们这里。”庞老师自豪地说。

  小汤是今年的应届生,记者进门时他边接手机边打开网页,看上去业务繁忙。自去年10月在网上开店创业,他如今的月销售额已有万把元,而同班同学中直接出去找工作的,“做实习服务员,月收入1000元算高的了。”

  这间“办公室”里还有几个他的“员工”,都是低几届的学弟,帮忙做客服、发货等。眼见业务做大,小汤打算再过几个月去外面租房做。他这一进一出,标志着义乌工商学院的创业园又“孵化”出了一个成熟的老板。

“一个杨甫刚抵几十个大学生”

  这句话出自庞海松之口,学校“创业学院”院长何少庆也强调过一次。

  他们口中的杨甫刚眼下是学生们的创业偶像,媒体眼中的成功典范。就是他,触动了该校影响深远的网上创业模式。

  一年前,国贸专业的杨甫刚提交了一份退宿申请,引起了校方的注意。按规定,在校学生不允许校外租房。后经了解,他自从在淘宝网上开店后,生意越做越大,宿舍里已堆不下他的货物,只好去租更大的房子。

  这个成功创业的典型令义乌工商学院的院长贾少华兴奋不已,立即特批同意。自1999年独立办学以来,他就极力主张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口号是“让自己拥有市场,为同学创设岗位”。时隔8年,终于冒出了“领头羊”。所以在杨甫刚店铺冲“皇冠”时,学校破天荒在水上报告厅的电子显示屏上打出了祝贺横幅,并宣布这个学生的名字将永留校史。

  校方的倾情支持掀起了一股创业潮。在杨甫刚的带动下,陆续有上千名学生在网上开店,其中不乏佼佼者。学校趁势推出“创业园”和“创业学院”。作为准老板们的“老板”,何少庆院长自豪地告诉记者,只有月入过8000元且淘宝信用等级4钻以上的学生方能加入。首批学员共30人。

  “经济不景气,有些应届生月薪1000多元的工作也肯干,杨甫刚月收入四五万元,岂不是一人能抵他们几十个?”这句话没错,只是听起来有些其他的意味。

  上海同龄人态度迥异

  “到学校里走走,你会被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所感动。”采访初期,贾院长盛邀记者。事实证明所言非虚。

  在义乌工商学院内,随处可遇进货、发货的学生,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倾注其中。如果不是真金白银在交易,他们对待网络创业,就像是对待一门钟爱的课程。

  今年正月初八,学校尚未开学,许多同学已经赶来为网店开张。“他们平时除了上课就在这里。高校生没课都会睡懒觉吧?看看他们,每天早晨7点半就到了,一直忙到晚上10点。”创业园的指导老师龚昌义感叹,学生比老师还敬业。

  “学校强制他们周六离开创业园,放个假,放松自己。可这些学生会偷偷给自己加班,周六‘不是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在去那里的路上’。”

  就眼下而言,创业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远大于金钱的诱惑。好比杨甫刚,中学时追求时尚,曾千方百计骗补课费去买衣服。如今,用老师的话说:“他一年只换两套衣服,太忙了。”

  与义乌学生的热忱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上海的高校生明显对这类卖小商品、杂货的网上创业不感兴趣。

  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的高树斌是较早在沪上高校生中推广网络创业的老师。作为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的主任,他曾雇佣学生为自己的网店工作,并把自己的产品提供给他们,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尝试着做生意,但收效甚微。高老师也曾开设相关选修课,但一学期后取消了——因为反响并不热烈。而他为学生们创造的其他机会也没得到太积极的响应。

  站在与学生最近的距离观察,他对在沪推广“大学生网络创业谋生”的模式并不乐观:“现在的学生普遍没有危机感,也没有赚钱的欲望。”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今天。

  另有一组有趣的对比。去年,淘宝网曾委托“五加一”证书培训中心在上海开设了“网络创业讲座”。但结果显示,该讲座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首场吸引来的600人大多是毕业多年、职场失意的“老人”。而几乎同一时间,义乌工商学院拟办了一届“淘宝网店挑战赛”,校方想请淘宝专家来讲课,“可他们只派了一般的团队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后者一鸣惊人,成了淘宝网的超级大招牌。3月3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亲临参观,只是目前为止“我们与淘宝没有任何合作”。

 不屑、不懂、不敢开网店?

  “网上创业在今年是比较好的方向,上海毕业生应该放下心里端着的架子,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网上开店其实非常磨练一个人的耐心、坚韧、自律的品质。”贾少华校长想给大学生们敲敲警钟,没有那么多天之骄子,精英只是小部分人。“上海大学生的白领观念很强,但现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工作岗位稀缺化、工资待遇民工化。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就业困境也会长期存在。”

  去年来上海考察时,某高校领导问义乌工商学院的老师:“创业的学生暑假留在学校干嘛?他们都赶着回家去了。”后者惊讶地说:“我们那里,暑假学生们都留校做生意,非常热闹。”

  “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肯做。”这是部分上海大学生留给别人的印象。“不屑于、不懂、不敢开网店”是庞海松的观点。想当初,杨甫刚的第一笔生意折腾了半天只赚到5毛钱。换作其他人,恐怕根本不在乎这区区小钱。

  另一个狭隘的观念是,无路可走才去网上创业。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创业的实践不仅意味着自己能开店,也意味着毕业时的更多机会。“国内企业对网络服务的热情越来越高,这方面人才却是稀缺资源。网店客服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万善指出,人际沟通、拓广人脉、信息传播等在网络创业里必备的能力,走到哪里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技术问题好解决,资金、场地乃至课程规划审批都可以先按下不表。但大学生要累积经商的经验,要能在创业过程中真正独立完成,慵懒的态度比苛刻的外部条件更加致命。

  观点:“义乌模式”拷贝不走样?

  4年前,泰昱(化名)的淘宝店铺刚开业时,他还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国贸系学生。现如今,阿泰已经开起了宝马320,住进了自己买的新房……所有这些都是从网上挣出来的。

  阿泰做网店纯属巧合,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一个大男人会去买卖LV的包包。阿泰是体育特长生,在学校时经常闲得发慌,开网店只为打发时间。但他很快发现了里面的商机,并决定毕业后一心经营下去。一开始父母也反对,可当阿泰把一个月的收入摆在桌上时,两位老人再没有摇过头。

  阿泰说,眼光决定你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当初他做摩配,就是看准了上海有这样的市场。后来改作名牌包,也因为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新闻:“在未来的5年内,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额将成为世界第一。”阿泰说自己卖的是最低价的虚荣心。其次要有一个绝对可靠的上家,解决货源问题。阿泰的上家是当年一起玩摩托车的铁哥们。道理并不难,风险也可控。然而阿泰的朋友中,几乎没人效仿他走的路。上海大学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可否效仿泰昱和义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

 [正方]义乌:当然可以复制!

  在谈及“义乌模式”能否在上海复制时,所有来自义乌的声音几乎都是:当然可以!唯一犹豫的因素来自于,没有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的“靠山”。“上海尤其能复制,只是一直没人提倡。”贾少华院长的口气肯定:“上海的淘宝网店做得比义乌好,因为人脉广、资源丰富。我们有不少学生追求的就是你们那儿的商铺。”他认为,两三百公里的距离不是问题,一次拉个集装箱回去有得你卖了。”

  龚昌义老师的解答听上去更具理性,他举出2003年复旦毕业生在Ebay网上卖游戏机卡大赚的例子,指出两地网络创业的产品方向不同。“义乌是跑批量的,上海大学生应该开发一些有科技含量的、创意型的产品。”

  而庞老师则决定用实际行动——出书,来证明“人人都能做电子商务”。他以自己的太太为例,一年前她连开机键都找不到,如今经营的网店月收入约5000元。“这是一种零资金、零技术、零经验的创业。”吆喝还来不及呢。

  淘宝网的金牌讲师万善一语道破天机:流落在民间,闷声发大财。“上海并不缺少货源。开网店的货源首先可以从闲置的东西开始卖,比如说二手的电器、教科书、券,还有一些喜欢的收藏品。其次考虑亲朋好友中间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然后可以贩卖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技能。再有就是卖身边的人需要的东西,大学生的需求有时候很雷同,从身边的需要出发,第一步就很容易成功。”

  [反方]上海:短期内做不到!

  对于高校同行,贾少华院长撂下了不少狠话,诸如“每个大学生都能网上创业成功”、“国外观念早就成熟了。我已经落后了,其他高校无非是比我更落后。”但在采访中,各界的反应依然是等待、观望、犹豫。

  业内人士蔡沪建对上海能否复制义乌模式持否定态度:“上海毕业生的可选方向很多,网络创业只是他们的副业。义乌人希望通过网络把生意做远做大。但上海人讲究精致、细腻,这决定了店铺的格局不会大。而且从地理上看,上海的进货渠道是二手甚至三手的,价格竞争力远不如义乌。”

  万善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没形成良好的网络创业氛围。虽然上海的淘宝用户和网购消费额雄踞全国之首,但网络创业却并未被大学生普遍接受。“要放弃就业改行做生意?不可能吧!”一位金融系的大四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上海各大高校对此类提议也并不热情。目前为止,只有华东师大和上师大两所一本学府邀请专家到学校谈网络创业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中也仅有工商外国语大学积极响应,并专门派老师到淘宝网培训。

  据了解,“五加一”培训中心目前正努力在上海各所大学内开设网络创业的实训基地。预想中的实训基地将完全模拟网络经营公司的机构,完成轮岗的学生能全面掌握开一家网店所要面临的全部问题。

  这显然已不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急措施,如果预想能实现,将改变电子商务教育在上海高校中的格局。参照义乌、西安等已成功的试验基地经验,上海大学生也可能用开设网店来代替学分。这个预想得到了团市委和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的重视,合作方案正在商议之中。

  如果短期内网络创业没法为上海毕业生提供一条普适的就业之路。有一种理想模式可供未来的毕业生借鉴:大一时经常体验网购,大二时开始了解社会责任和公益的意义,大三起拥有自己的网上小店,大四则正式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6663.html

更多阅读

业余时间可以做什么 业余时间创业,都能做什么呢?

开小店,雇人管编辑本段我有个朋友,夫妻俩工作都挺忙,但又想干点副业增加收入,于是一合计,就找了个好地方开了家馄饨店,高薪聘请一名店长帮他打理店里的一切事务,他只每星期到店里走一趟,盘盘账。因为店小,账目也简单,无非是本星期买了多少面

去义乌进货的注意事项 义乌都可以进什么货?

义乌-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国际金融贸易城市。在义乌很很多货都可以进的。义乌都是一级批发商,或者就是厂家直销,主要产品是:饰品,小饰品,工艺品,玩具,服装,包包,鞋,袜子等等。。在这边进货要注意的事情比较多哦。如果您是第一次来这边进

声明:《看义乌大学生创业:人人都可以做老板》为网友忽而令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