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尽管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搞很多高科技项目,但结合自身特长,同样也能在创业路上大展拳脚。
“老板,这个耳机能不能便宜点?”
“你是大一新同学吧?最低给你八五折。”“就八折吧!以后我会常来光顾的!我要买的东西还很多呢!”
……
新学期伊始,位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生活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常能见到这样讨价还价的场景。在这里,清一色由“80后”在校生组成的学生小老板,谋划起了如何在“90后”新生那里赚取新学期的第一桶金。
大二学生王朝经营一家数码小店,他经过调查后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拥有了手机,而像MP3、笔记本电脑等大宗数码产品也大都是来校报到前就买好了。“考虑到‘90后’新生对数码产品较为钟爱,消费能力又不是太强,所以我开了个小店专门经营数码配件,如耳机、数码美容、电脑软件等。”
记者在店铺前停留的短短15分钟里,他做成了4笔生意。王朝侃起生意经来滔滔不绝,他从商业的角度,对“90后”有着自己精辟的分析。他说,与“80后”相比,“90后”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消费特点。他们出手阔绰,喜欢尝试新事物,崇尚新奇消费,个性明显,具有超前消费的意识,注重品牌,商品更换频率高。女生喜欢毛绒玩具、小饰品,喜欢整套购买化妆品,男生喜欢DIY。
“我得赶紧多进些可爱型的秋装了!”经营一家服装店的大三学生管存宝表示,跟“90后”接触后,他发现店里的服装风格又得换一换了,“她们蛮可爱的,喜欢的款式也是充满童趣的类型,比如一件小外套,后面有个小帽子,上面加上两个小耳朵就会非常好卖。”管存宝说。
创业学生找到新的人生起点
机电学院大三学生陈雪兰开了一家计算机销售和维修公司,开店以来,她印象最深的是人家问她的一句话——“你们这里是学生开的吗?”听完回答后,顾客往往都会沉默一阵。
周围人的这种怀疑眼光,使得陈雪兰和她的同伴们,在开始经营时有些不太自信。“我们担心同学可能不喜欢我们这种店,不相信我们的技术,所以规模没有搞得太大。结果常常是有同学要买的东西,我们却没有他们需要的品种。”陈雪兰回忆说,刚开始时,经营情况十分惨淡,有时一天的营业额少到连一个人一天的工资都不够发。
已经先期投入了近两万元,这样下去赔了本不说,连吆喝也赚不回来。被逼无奈之下,陈雪兰和同伴开始尝试用小广告宣传加低价策略:别人装个操作系统收20元,他们就只收10元,上门服务也只加5元。低廉的收费和诚恳的态度,使他们的生意渐渐有了转机,“现在逐步改善了很多,最起码三四个人的工资够发了!”陈雪兰笑着说。
在创业孵化园开店的这段经历,让陈雪兰对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店面在孵化园的最里面,这在选址上其实是比较吃亏的。”她说,像计算机类型的店,人家有需要才会来逛逛,如果闲着无聊的话,顾客喜欢逛的都是像衣服等小商品之类的店,因此位置顺序对客流量的多少就至关重要了。“如果不是亲自去做,也不会知道创业要考虑的因素那么多。”
风险对每一个初出茅庐创业的大学生都随时存在。开服装店的管存宝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服装市场进货时的情形。由于对行情一点也不了解,结果拿货价格比别人高出不少,“看到别人店里的零售价和自己的进货价一样,第一笔生意就权当买教训了。”以后每次进货,管存宝不敢再大意冒失,不经过仔细考察了解,他绝不会轻易出手。
过去的几个月里,管存宝经历过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服装卖出时的喜悦,也体验过一天也没几个顾客时的烦躁。现在,他的小店经营状况已经步入正轨,平均一个月能收入四五千元,他还计划不久后,在校外开一家分店。不少同学得知后,纷纷向他讨教生意经。
“本来在学校里,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是很强,自从开店后,经常要到外面公司拿货,根据大家的喜好来自己设计服装、进货,感觉自己的胆量和对社会、市场情况的了解比以前强多了!”管存宝坦言,学校的创业实践教育,让他找到了人生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
从等待商机到主动出击
“回收各型号男女军训服,每套人民币×元,地址……”9月27日中午,出现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食堂路口的一则小广告吸引了路人的注意。
原来,这天正好是该校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结束的日子,创业孵化园的一名学生瞅准了这一商机,趁机做起回收军训服的生意。
“跟几个月前刚进孵化园时相比,学生的变化蛮大的。”负责创业孵化园管理的学生处曹燕华老师介绍说,刚开始,学生们大都在等待商机,到这个学期,他们已经学会主动去寻找商机了。“学生们商业敏感度的提升,观念、意识的转变都让人欣喜。”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梅珍对这一变化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认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尽管不能像本科院校学生那样,在创业时搞很多高科技项目,但结合自身技术专业特长,同样也能在创业路上大展拳脚。
“我们对学生有个培养计划,第一年主要是学基础课,第二年给他提供一个创业平台,使他在学校里就能培养起创业意识,第三年再帮助他出去顶岗实习。”王梅珍院长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在今年年初,专门投资50万元,在生活区改建设立了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生只要有一份可行的项目计划书,经过申报批准后,便可以在孵化园中经营自己的小店,房租和管理费用全免。
从今年5月中旬招商起,短短半个月,学校就收到了各院系学生提交的107份创业申报项目书,这对于只有29家铺面的创业孵化园来说,是远远供不应求了。“我们的专家评审组在考察学生的项目时,着重看他能否把创业计划和自身专业进行有机结合。”王梅珍举例说,比如家纺专业的学生,开了一家床上用品专卖店,他在创业经营的过程中从设计开始,到制作、销售一条龙,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实践,而他的同学即使不能参与经营,也可以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平时的作业,包括毕业设计的成果拿到店里展示销售,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在与王院长交流的过程中,她反复强调“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也许我们现在学生创业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但我相信创业必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职业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光能到企业里打工和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这个意义就更大了。”王梅珍院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