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尽管我知道第一个如此说的是天才,跟在后面重复的是庸才,但我还是要套用一下她的话―――“创业也要趁早”。谁让她的话如此一语中的地道破世相,这年头,不独出名,干什么不要趁早啊!
话说金秋九月,正是学子纷纷返校之时。尤其是大批新生入学,大大催生了所谓的“开学经济”。在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校园内,在新生报到的两天内,校园里临时搭起了几百米长的“商业街”,不少高年级的大学生摇身一变,成了“练摊”的老板。真是“吆声喝声叫卖声,声声入耳”(9月14日《中山商报》报道)。
创业,在大学校园内,一直是一个带有神圣光环的词语。而到底先求学还是先创业,也始终是在大学生心头缠绕不休的话题。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日益汹涌,股市的牛气冲天,曾经的“象牙塔”内涌动着无数成为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雄心。“抬头望黑板,心中若有思。买卖有风声,不安坐针毡”,成为不少大学生在课堂的真实写照。
笔者在此无意对大学生创业加以褒贬,想当年,我还在大学校园的时候,内心同样涌动着商业激情。稍稍不同的是,我们觉得“创业”陈义太高,因此一般不敢使用,而是怯生生地用“社会实践”。由于在概念上先降了层次,气势、手笔和规模上自然也不能和现在的大学生创业同日而语,充其量我们当时所做的只能是小打小闹。但就这样小打小闹,也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商业法则,什么是社会诚信,什么是尔虞我诈,什么是人心险恶。有了这些,已经足够,曾经的付出,人力、时间、成本,都是值得的。
但是,如果不能正视校园创业的价值理念和风险预期,一味地将创业视为“赚钱”,投资视为“投机”,则有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收获的只是头破血流,伤痕累累。前不久,广州药学院一名大四学生因为生意失败,在开学的第一天,选择了跳楼,结果不幸砸到了楼下的学妹,造成学妹花季殒命,自己身负重伤。这起悲剧为不少热衷于校园创业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也为当下急功近利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创业,从来都不缺乏冲动和激情,也从不缺乏坚定和执着,因为有太多的成功者神话。但他们惟独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和对自己承受失败能力的评估。或许从一开始,他们压根都没想过“失败”这个字眼。遗憾的是,商场绝不眷顾单纯、激情和信心,一旦有小小的风吹草动,几乎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的大学生就会觉得是世界末日来临。另外,现在面临着学生就业和社会期望的双重压力,很多大学“不禁止”学生创业,甚至采取鼓励扶持的态度,但配套的风险评估、心理疏导方面,大学生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教育机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