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故事网 大学生创业故事系列报道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他是一名研究生,而他的创业身份却是名"包工头";他被评为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而他的创业历程竟是从卖笔开始的---

  徐大鹏:创业的门坎并不高

  做过小买卖,当过推销员,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利用专业知识做地质编录(在地质勘查、勘探中,对各种工程的地质现象进行编绘、记录),从此走上自立和创业之路。日前,在由团中央主办的首届“我与祖国共奋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中,石家庄经济学院研究生徐大鹏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第一笔“卖笔生意”

  徐大鹏来自山东省梁山县农村,当年“梁山好汉”在这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今天,梁山却依然是山东省的“第三世界”。200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别的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好的大学生活中时,他却还在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

  开学后不久,徐大鹏就做起了第一笔生意———卖笔。他和另外一位同学从一位自称“笔厂下岗职工”那里花300元低价购进了一大包碳素笔和笔芯,准备便宜些卖给同学,当时的保守估计,赚上三四百元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那个所谓的“笔厂下岗职工”是个游走于各大高校间的骗子,卖给他们的笔芯大多不出水儿,只好低价处理,勉强保住了本钱。

  2002年新年前夕,徐大鹏重整旗鼓,和同学到省会南三条批发市场购进了各式各样的精美贺卡,上完晚自习回到宿舍,他们就利用熄灯前的几十分钟分头到宿舍推销。不到二百元的本钱,十几天就赚了400多元,大鹏初次品尝到了商场实战带来的快乐。

  推销员、发单员、服务员、家教……凡是大学生能做的工作,徐大鹏在大学的前两年几乎都做遍了,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在饱尝了小生意和打工仔的辛酸之后,徐大鹏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

  大学生“包工头”

  大三开学前的那个暑假,徐大鹏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在一位师兄的引荐下,徐大鹏获得了一个到施工现场做地质编录的机会,20天就赚了1000元。从那以后,地质编录成为他暑假和节假日的主要工作,随着经验的丰富,大鹏每天的工资也从最初的50元涨到100元,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可以资助正在读书的弟弟。

  2005年夏天,徐大鹏开始盘算着自己承包一些工程,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还可以多赚一些钱。为了承包到工程,他跟几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穿梭于施工队和勘察院所,多次碰壁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承包到了公路施工的一个小项目。他们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作,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现在,大鹏的大部分同学都已走上工作岗位,这个小团队的实力和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徐大鹏读本科的时候,同专业共有30多名同学,他是第一个“出去做事”的。直至毕业,全班做过地质编录的同学也只有四五个。其实,对学地质的同学来说,地质编录的工作难度并不大,而且,这也是很多同学工作后将要面临的第一个岗位。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迈出这一步呢?原来,有的同学认为它太简单,不屑于做;有的同学因为平时做事不够认真,想做而得不到机会;有的同学嫌野外工作太辛苦,不愿意做。

  其实和众多在校创业的大学生一样,徐大鹏现在的事业也只是略具雏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瞎跑”。徐大鹏在做地质编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行业信息和丰富的“人脉”,在我们看来,现在的他更像是个“包工头”和经纪人———一边是拥有钻机等活儿干的施工队,一边是拿下项目急需人手的勘察院所,还有掌握专业知识、等待实践机会的大学生。即使在攻读研究生功课最紧张的时候,他的业务依然十分繁忙。在接受采访的两个小时里,不断有电话打进打出,虽然采访一再被打断,我们依然为他感到高兴。

  大学生创业的门坎究竟有多高?徐大鹏的经历告诉我们:创业的门坎其实并不高,只要破除心理障碍,就能取得成功。

 大学生创业故事网 大学生创业故事系列报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7189.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大学生创业故事网 大学生创业故事系列报道》为网友守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