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李书福的确“采纳”了别人的建议,引入了由国内其他民营企业组成的私募资金。
李书福“娶亲”
本报记者 寇建东 北京报道
惊天大逆转并非只出现在影视作品。
一个月前,大多数人还在用怀疑和审视眼光看待这个土生土长的民营汽车企业家李书福的炒作动机;一个月后,李书福就带着沃尔沃的诚意与中国农民式的憨厚笑脸再次回到中国媒体的面前。
就好比是“农村青年爱上了电影明星”(李书福语),刚刚与美国零部件企业江森自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李书福,在当晚约见了《中国经营报》记者。“台州有句土话,叫‘家里的鸡’。”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吉利为何要买沃尔沃的交流,就是从他家乡的这句俗语开始的……
那一年,农村青年相上了电影明星
“那样的东西上不了台面。”李书福解释了什么叫“家里的鸡”——对于日后进入造车领域的吉利,这同样是一只“上不了台面的鸡”。
1982年,台州农村青年李书福“下海”了,这一年他19岁。
在台州,当时这个浙江十分偏远的山区,除了人多地少之外,“台海”前线的区域位置也让这里缺少像其他内陆城市那样的“铁饭碗”。
揣着从父亲那里要到的120元钱,李书福干起了走街串巷的“野照相”。在赚到第一桶金后,1987年下半年开始从生产冰箱配件转向生产冰箱,他为自己的冰箱厂起名为“(浙江省)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就这样,李书福注册了商标,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
其后,李书福辗转建筑材料(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后更名为国美装潢材料公司)和摩托车制造(黄岩市华田摩托车总厂,意即“中华本田”)领域。快进快出的李书福在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在打“擦边球”——仿制——无论是早些时候的冰箱,还是摩托,都脱不了“野路子”。
“就是说,那样的东西上不了台面。”李书福解释了什么叫“家里的鸡”——对于日后进入造车领域的吉利,这同样是一只“上不了台面的鸡”。李书福说,现在国内汽车企业都在说自主创新,但真正拥有知识产权的几乎没有,“假、偷、抄”,在国内汽车业盛行。他曾说,“我认为aihuau.com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他走投无路,面临绝境的时候,他一定能想办法生存下来。”这或许可以看做是他对“模仿”的辩解,但现实是,在李书福获得轿车准生证的第二年(2002年),他便相上了沃尔沃,如果得到沃尔沃,这个在当时的“名门望族”,摘掉“仿制”的帽子就不在话下。
2002年,刚刚被福特收至旗下不满3年的沃尔沃的销量达到406695辆,几近福特当年全球销量的1/10。李书福说,现在全球有品牌又有技术的除了奔驰、宝马和奥迪,就剩下沃尔沃可以收购了。
“借助沃尔沃,吉利还可以迅速实现海外扩张。”李书福说,即便2/3的出口目标实现不了,至少会实现1/2。此前,李书福曾表示,吉利要在2015年实现年销售200万辆的销售目标,其中,2/3用于出口。
收购沃尔沃的第二个考虑是提升品牌。李书福说,质量可以慢慢改善,但品牌的树立,需要50年的时间。
当然,李书福还有一层意思没说——获取利润。1996年李书福买过两辆奔驰,回台州之后把它们都拆了,然后从香港买来奔驰的配件,试图一件件地组装起来,造出自己的奔驰车。事后,李书福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造奔驰挣钱”。
那一次,积极主动地追求全面展开
“我动手比别人早”、“人总是有感情的”……这是在长达3年的与福特的交流中,李书福的真诚感悟。
行动,发令枪在两年前打响。
2007年9月,福特美国总部收到一封挂号信。这封从杭州发出的英文信,正式阐明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想法。而在当年1月举行的底特律国际车展上,在一家美国咨询公司的帮助下,李书福特别会见了当时的福特汽车CFO勒克莱尔(Don LeCLair)。双方讨论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诸多问题,但没有达成任何结果。
“一开始,福特根本不理睬我。”在李书福看来,彼时的沃尔沃就是一位“皇帝的千金”,而福特则是不折不扣的“国王”,根本看不上吉利这个来自中国的“农村青年”。
坚持不懈的李书福终于等到了机会。受金融风暴冲击,福特祭出了“一个福特”(ONE FORD)的战略,即以成本为导向的企业发展策略。表面上看,这是福特现任CEO穆拉利的治理方针,但背后延承却是福特汽车董事长小比尔福特,这位福特家族管理者的管理智慧。
早在1945年,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风烛残年之际,临危受命的、年仅27岁的亨利福特二世(老福特的孙子),开掉了把持福特多年的哈利贝内特,并起用了被称作“聪明小子”的管理团队。这群参加过二战的“聪明小子”的管理精髓便是推行成本分析。凭借从成本出发的管理思路,福特二世挽救福特于将倾。
在2008年,小比尔福特做出了剥离路虎、捷豹的决定,以进一步控制公司的成本。
“在‘一个福特’的思路下,沃尔沃一定是要被出售的。”李书福看清了这一点,也加紧了对福特的攻势。“我动手比别人早。”李书福说,当别人还对沃尔沃一头雾水时,他连沃尔沃公司总部一进门玻璃后面是什么都一清二楚了。
其实,对沃尔沃感兴趣的不仅是吉利,业界传闻包括东风、长安和奇瑞等在内的国企都曾与福特进行过接触,但数额不菲的前期费用以及无法预测的未来,让它们望而却步。
“前期的费用是花了不少,但也只有中国市场才能救沃尔沃。”李书福说,除此之外,福特别无选择。以沃尔沃所在的豪华车市场看,其只占2009年中国市场份额的3%,与成熟市场10%的占有率相去甚远。
而除了市场因素,福特发现,这名执著的“农村青年”还是很活泼、有朝气、有想法的,“人总是有感情的。”这是李书福在长达3年的收购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这一回,丰厚的聘礼让人欲罢不能
“这么好的项目,不愁没人送钱上门”——私募、商业贷款、LBO、上市融资,李书福为吉利精心布下一个资本局。
然而,仅凭感情绝不能让福特把沃尔沃这个高傲的公主下嫁给“农村青年”——资本,才是这起海外并购案中的最重要因素。
“其实我对资本运作基本不懂。”李书福谦逊地表示,所有有关收购资金的运作均来自专业团队。
无论是吉利还是福特,都没有公开交易金额,但业界普遍预测这一费用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这只是交易本身的标的额,尚不包括沃尔沃背负的35亿美元未偿贷款。
从此前得到的公开信息,《中国经营报》曾以《李书福的资本局》为题对吉利收购资金来源及运作进行过报道(详见《中国经营报》2009年12月7日1837期C10版)。但就在该文获得吉利高层认可的同时,另一则涉及吉利收购资金的消息被《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国内部分私营企业已以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参与其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补充股本金,获取更大额度的商业贷款。即便排除吉利需要为沃尔沃偿还35亿美元的债务(这一项,吉利很有可能与福特另有协议),20亿美元的收购资金来源仍需要分解至几个层面:一是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这家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银国际、泰达控股、中国人寿等机构各出资10亿元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2006年12月,获批总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
这家基金的股权投资目标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份、可转换债券等,但为控制投资风险,渤海基金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和担保金额,不超过基金资产总值的10%。以首期60.8亿元的资金规模计算,10%即6亿元人民币(不到1亿美元)。
李书福的第二个资金来源是来自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商业贷款。但按照相关规定,这样的搭桥贷款需要贷款企业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而在2009年,吉利总资产也不过203亿元,上市公司(吉利汽车HK.0175)市值260亿元。
2009年11月26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互访活动在吉利主场宁波举行,刚刚从欧洲完成与瑞典、比利时政府和沃尔沃工会对话回国的李书福参加了这次活动。
“你(指李书福)今后应该加强和政府的联系,让一部分股份给政府(和其他企业)。”会下交流时,一位不久前被国企“收编”的民营企业老板给李书福出主意。
现在看来,李书福的确“采纳”了别人的建议,引入了由国内其他民营企业组成的私募资金。这表明,“新沃尔沃”的股权已不为李书福一人所有——分散股权,表明收购沃尔沃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这些私募资金里,一定有来自浙江的民企。”面对记者的追问,吉利打起了哈哈;但这已不妨碍李书福的汽车王国梦想走进现实。
焦 点
对话李书福:未完结的话题
已经在2009年圣诞前夜就并购沃尔沃所有重要商业条款与福特达成一致的吉利,还有哪些因素会成为李书福心里的忧虑?
资金现在似乎并不是问题——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披露三大中资银行给予贷款、渤海产业基金也将提供融资外,《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国内部分私营企业已以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参与其中。这至少意味着,收购沃尔沃已不是吉利或者李书福单方面的行动,其背后盘踞着巨大的民营资本。同时,由于这些私募股权基金的加入,“新沃尔沃”的股权已不为李书福一人所有——分散股权,表明收购沃尔沃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工会 “吉利将致力于与所有利益攸关方一道,完成一项最符合各方利益的交易。”吉利对沃尔沃工会问题的官方表态并非空谈。记者同样独家获悉,早在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优先竞购方前,沃尔沃瑞典方面的工会代表已造访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吉利的用工问题展开调查,其结果“令人满意”。
审批按照2009年12月23日吉利发布的公告,双方(吉利与福特)将围绕政府审批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事实上,就在公告发布前几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已明确表态支持。同时,接近吉利高层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期有四位中央常委分别视察过吉利,“这表明,在政府审批层面,不存在任何障碍。”
人、财、权,当这些最“庸俗”,但也是最本质的三大要素被一一落实后,李书福离他的汽车王国梦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