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我创业非常普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面临很多难题。但是,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阻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但社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大学生创业放到“保温箱”里,而是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前,“就业难”,不论是在公共话语空间还是在高校都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尽管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长时间挥之不去的“痛”。来自教育部的一组对比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事实: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当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2002年毕业生为145万,年底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为212万,就业率为75%;2004年为280万,就业率为73%;2005年为338万,就业率为72.6%。另据人事部的调查,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比去年实际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尽管大学生就业率数据的可靠性在社会上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仅就现有的数据看,大学生人数和就业率的一增一减对比,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
更为严峻的是,就业后的大学生还面临着较高的流失率。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大学生就业流失率高达70%,一半学生毕业后因不能吃苦被企业淘汰”。麦当劳、好利来等一些知名企业表示,由于不能承受基层的艰苦锻炼在试用期被解聘的毕业生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我们需要承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高校扩招所导致的总量供求矛盾,专业设置不合理所导致的结构供求矛盾,课程设置欠缺所导致的市场适应性差,就业信息不畅和指导不力所导致的供求脱节,“精英心态”所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等。其中,就业观念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一方面,大学生普遍不愿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基层单位去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向往正规单位而不愿意自我创业。
实际上,“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我创业非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而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有人在北京某著名高校做过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在大学生自我创业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面临很多难题,主要有:知识限制、经验缺乏、心态问题、创新能力薄弱和资金问题等。此外,大学生创业还要面临社会大环境的考验。比如,我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项服务还不完善,律师事务所在转型改造,会计事务所在进行制度性的建设,融资和金融环境处在调整之中,法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之中等。在这样一种并不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我们希冀一位刚刚迈出校门、踏入社会的20多岁的年轻大学生去迎接各种挑战,显然是要求高了一些。但是,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阻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大学生创业,一方面要以个体素质、自身能力、良好心态为基础,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帮扶机制。
一是就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已有的很多成功的例子一再表明,大学生自我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创业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二是就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但其主要角色恐怕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业教育。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三是就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比如,上海市就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以及部分税费减免等四项优惠政策;上海市工商部门还具体规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
四是就社会来说,“送拐杖不如补钙”。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但社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大学生创业放到“保温箱”里,而是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可以成立学生创业公司,公司实际经营不一定全部由学生操作,发挥大学生的长处,也给他们一段成为合格经营者和社会人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