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几年前,《实话实说》在山东大学做了一台“研究生做村官”的节目,我当时作为嘉宾,谈了与主持人不大一样的看法。我对山东大学的学生说,他们大学毕业后不必要去农村做村官,至于研究生毕业,就更没有必要了,除非他们有极为特殊的偏好。记得我还说,作为一种个人行为,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敬意,但作为一种社会提倡,我并不赞成大学生大规模地去农村做村官。至今,我的看法没有变化。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河南汝州445名大学生村官的情况,我读了后还是觉得心头沉重。这批学生在农村做村官还不到一年时间,该有的一些后果现在还看得不大明白。我依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妨提出几个判断:如果这批学生是国家普通高校毕业生,并且,如果农村社会经济体制不发生大的变化,那么,首先接受这批学生的乡村不会因此而发生明显的社会经济进步,就是说,这些乡村不会比其他参照乡村变得更好;其次,就大学生个人利益讲,这些学生因为这种选择可能放弃了更好的选择,就是说,同样资质的大学生只是因为做了其他事情,其未来福利状况可能要高于这些村官们。当然,这都是从平均数上讲的。如果用5年时间观察,我相信我的看法会被证明。毫无疑问,这其中会出少数明星,但我以为,他们做其他事情也同样会出明星。
上述远谈不上激动人心的判断,出自我自己对农村发展现实的估计,具体说是下面两个估计。
第一,中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固然受到农村教育水平低的制约,但最重要的制约却来自农村生产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体制缺陷。这些制约不会因为大学生做村官而得到重要改变。每户农民耕作几亩地,是不可能致富的。农业产业化固然会提高农业附加值,但高度竞争会很快使投资者仅仅能得到平均利润,除非他有办法扩大农场规模。而农场规模的扩大在目前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大规模引入外部资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强行扩大农场规模,弊大于利。这些情况不会因为大学生做了村官,加强了对农民的“教育”,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在很多情况下,问题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缺乏发现和利用人才的机制。我总爱说,农村是有人才的,关键是要有发现和利用他们的机制。更进一步说,即使是一个人才,他做了村官也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有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是,如果没有铁路,车头有什么用?农村发展的“铁路”要靠高层决策者来修筑。目前,关于城市化的政策,关于土地政策,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都有待大的调整,而这些变化不是由村官来决定的。
农村的未来发展需要有创业精神、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农民的合作社领袖、大的农场主,都应该是由相当水准的人才来担当。如果有了一定的条件,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投身到农业产业中,当一个中产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个局面不会立即出现。也许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快一些,这个局面会稍微快一些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指望把每一个农民“教育”成合格的现代农场主。在任何一个人群中,总有大批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他们不免要成为“无产阶级”,以自己的劳动作为生存的资源,也就是说,不适合做合作社领袖或农场主的那些农民,大部分要转移到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有任何的浪漫主义幻想。社会的文明不是人人成为资本家,而是在权利平等的条件下,让每一个工人能体面地工作和生活,特别是要他们的后代有机会成为社会“白领”。
在中国,村一级社区是不免要走向衰落的,村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要消亡的。这是迟早的事情。有的地方已经有了这种明显趋势。当我们的农场规模足够大以后,当农民合作社比较普遍以后,当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以后,村官将不是一种主业。大量的村官将由志愿者担当,他们的主业将是农场主或农民合作社领袖。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在这里,但这还不是现实。
我从媒体报道中得知,河南汝州的大学生村官中有一位叫卢克文的,看得出他是那种有创造性的年轻人。他已经遇到了挫折,可他还在支撑着。如果什么时候连他也支撑不了了,事情的大局就不大乐观了。我多么希望农村的社会经济体制能尽快地变化,使得像卢克文这样的年轻人能实现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