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陈潇燃,一名个子不高的男生,一张热情的笑脸和闪现在眼镜后的真诚的目光。乍一看,他的汉堡包店真是有点寒酸,只是租用了隔壁网吧楼道旁的一小块空地,行人一个大跨步就能跃过他的门面,因此很容易被人忽略。但走进一看,金灿灿的鸡翅和汉堡,夹着新鲜的蔬菜,食欲的诱惑委实让人难以抵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家小店,他也就成了自主创业大学生的一员。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像前几年崛起的学生创业大军那样轰轰烈烈,也没有风险投资和高科技含量,而是安静地经营着他的“杰作”。
小店开在水产大学旁,周围还有居民消费群,旁边的网吧里也会不时冒出一两个买主,因此,即使是暑假,生意还是不断。到了开学,在高峰时段聘用四个伙计也忙不过来。周围又没有同类的竞争者,加上便宜的租金,小店运营境况节节高升。看来陈潇然在选择店面上绝对是下过一番功夫。
别看如此一家小店,它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陈潇然说:“我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肯德基、麦当劳的一样,因此开一家和开一百家都是一样的管理,而且一个人就能应付。有的餐厅在经营前期总要有亲戚代为收帐,而我就完全交给手下,因为每一笔帐的进出都清清楚楚,多收少收我都会知道。”作为99级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算帐”上当然技高一筹。
漫漫创业路 在创业之前,陈潇然还是想过求职的。还是大二时,他就开始关注招聘信息,参加各类招聘会,但是几圈下来,觉得很难过。招聘重文凭重证书,而证书又跟不上形势,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虽然1997年就业形势一片光明,就业率高,但薪水不高,本科生一两千元,硕士生三四千元,令人沮丧。自此,他就开始全心投入创业。道不同不相与谋,陈潇然大四搬出寝室,找了一名也有创业理想的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合住。每天在一起谈论创业,每天都要谈六七个小时,平时大量阅读创业类的杂志、书籍,记得当时《理财周刊》每期必看,还有《大败局》《穷爸爸富爸爸》《麦肯锡方法》等都反复通读、一有空就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找合伙人,找项目,找灵感。
陈潇然最初想要开个网吧,经过前期长时间的准备,连投资上家都找好了,但是由于北京网吧火灾事件影响了办证,不得不放弃。看现在网吧不景气的样子,100万的投资,他想想一身冷汗。后来参加国际特许经营招商会,对于确乏资金的大学生,只能找寻小型的项目。经过多个调查和洽谈,一番周折后,陈潇然想到了要从自己熟悉的环境做起,先做大学生市场。这年12月,正值南汇大学城二期商铺招商,陈潇然赶去了解情况,在大学城住了几天,观察商铺运营状况。经过仔细的考察和对成本、赢利的反复核算,他发现南汇段偏僻,双休日学生回家后不像市区的大学热闹,周边也没有居民消费区,再加上寒暑假,全年有半年处于淡季,因此赢利困难。
汉堡包浮出水面 忙碌了大半年,最后陈潇然才想到了开汉堡包店。回首当时不经意的灵光一现,像是达到了王国维蓦然回首的“第三境界”。然而,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仍犹抱琵琶半遮面。想与做的差距之关键是寻找货源。陈潇然马不停蹄,到各家小型汉堡包店、肯德基、麦当劳等多方打听,由于各家开展了积极的保密工作,因此一直找不到门道。他使出浑身解数,将各方消息东拼西凑,顺藤摸瓜,经历了一个月的周折,终于瓜熟蒂落。大学生创业如襁褓中的婴儿,随时有被扼杀的危险,因此有人提出先就业熟悉环境再创业的说法,而陈潇然觉得创业要早,创业的过程是上班族无法学到的,一样要有如此的经历,还不如早跌倒早爬起,而且创业要有巨大的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与日俱增,会影响创业的决心。
当然,大学生初涉商场,最好从小做起,找自己熟悉的环境和行业做,找准切入点,这样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