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企业超常规增长的秘密:铁幕战略》
1840年以前,在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下,清朝没有富商巨贾。鸦片战争后,清朝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最早的企业是官办,接着官督商办,再接着官商合办,最后出现了完全独立商办(民办)企业。 胡雪岩(1823年~1885年)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生活的时代就是晚清大变革的时代。中国人对圣人这个称号很吝啬,孔子是圣人,孟子只是亚圣。中国的商圣只有两个,胡雪岩是一个;另一位是范蠡,那是2500前的事了。胡雪岩事业顶峰时期,所拥有的家资,折合白银三千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崛起得益于两个人,王有龄和左宗棠。王有龄和左宗棠是胡雪岩的两个项目,两张人脉存折。 1848年,二十五岁的胡雪岩,已是阜康钱庄的"跑街",负责处理钱庄的呆坏账。胡雪岩的债主是一批奇特的人物,这些人是花钱捐官的"高级干部"。晚清财政收入的规模不断膨胀,不过开支的激增使这一规模相形见绌。对外赔款和剿灭太平天国,让政府赤字状况日益加剧。晚清对外赔款,花费白银6?5亿两;消灭太平天国,花费白银8?5亿两,财政连年赤字,只好卖官鬻爵。

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大地主买个行政级别光宗耀祖就满意了。但也有不少搞风险投资的读书人,他们贷款捐官。政府出售的只是行政级别,级别到手还需要候补指标,有空位才能补实缺,候补指标是关键。咸丰并不是"胡不食肉糜"那样糊涂,他们很清楚卖官鬻爵的危害,他们的态度是"捐官者,补缺从严,对读书人可稍宽"。贷款捐官的读书人,风险确实不小。 喜欢品茗的胡雪岩注意到茶馆里常常坐着一位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年轻人,此人气宇轩昂,只是眉宇间流露出一丝惆怅。观察了几天,胡雪岩觉得值得和他聊聊。原来这个年轻人叫王有龄,福州人,父亲曾任基层官员,也算官宦子弟。王有龄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 父亲心疼孩子,举全部家资,给王有龄买了一个行政级别,为了补实缺,王有龄的父亲打算到北京疏通关系,走到杭州就家资已尽,无可奈何中客死杭州,给儿子留下了一个烂尾工程。丧父的王有龄眼下困在了杭州,温饱都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