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企业超常规增长的秘密:铁幕战略》
一个国家,有且仅有两件大事:一个是选举;一个是资源配置(或者说预算)。选举决定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正义。越不民主的国家,配置资源就越缺乏公平和正义,政府的手就越长,代表政府具体操作资源配置的官员,就越漠视公共利益。 在资源配置缺乏公平和正义的国家,往往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也就是资源浪费;第二个问题,资源配置成本过高;第三个问题,代表政府操作资源配置的官员进行权力寻租,导致基尼系数上升。这几个问题造成国民福利下降,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 携手政府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没有完全放任经济的国家。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日后萨缪尔森等人,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凯恩斯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并为各国政府普遍接受。1970年代末,发达国家出现"政府失灵",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目前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是:经济没有问题时倡导第三种模式配置资源;在经济有可能出现问题时,主动提前干预。 我们来看一个中国晚清的案例。 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政府为了救亡图存,开展洋务运动。晚清时期,西方国家实现了宪政,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神速。大清国的邻居日本,现代化改革晚于大清,但是实现了君主立宪,成绩斐然,令大清汗颜。日本竭力扶植资本发展,把大量官办企业低价或者无偿交给企业家。 晚清政府却始终是民营资本的绊脚石,虽然在洋务运动的后期,政府到处招商、劝商,但在集权体制下,"护商、惠商、恤商"只是一种口号,大小官吏实施的是"剥商、困商、病商"。清政府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清朝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日本。生产率决定国家的效率和政府的业绩,清朝在国家竞赛中不停地沉沦。晚清集权统治的没落性,决定了晚清政府是被迫进行的改革,最高统治者害怕经济改革蔓延到政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