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疯丫头 从“疯丫头”到小富姐



常禹香,一个壮族女孩,在中越交界的云南省西畴县县城,她的形象和个性都很抢眼,而她的刺绣事业和她的生活方式,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常禹香确实跟身边的人不太一样。在西畴这个云南省比较贫困的地区,她靠卖壮族刺绣工艺品发了财,三年不到就赚了100万,成了这个县城里少有的年轻富姐。再加上特立独行的个性,常禹香走到哪里都显得与众不同。但谁也不会想到,她的财富以及个性竟然都跟她小时候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

常禹香说,她小时候生活的农村普遍存在家庭暴力,包括她自己家里也是。“于是我就想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不能过这样的生活,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我要尽可能地帮助她们。”

    小禹香害怕重复母亲的生活,她开始发奋读书,可由于家境贫寒,她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小禹香决定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常禹香告诉记者:“那时候我就开始借钱,卖那些芦苇秆,我们文山是三七之乡,搭三七大棚需要用的那些材料,我都去砍,砍了卖给他们,有时候一天能挣几角钱,我都坚持下来了。我就想着,知识一定能够改变我的命运。”

    这股倔劲支撑着她念到了中专。从昆明某中专毕业后,她被分配在文山自治州的一家单位工作,待遇较高,她终于可以过上一种完全不同于母亲的生活了。然而,在人们羡慕的眼神中,常禹香却做出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她宣布要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好工作。

    常禹香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及朋友强烈反对,但是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常禹香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在昆明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新的目标。

    常禹香在昆明上学的时候,她看到许多到云南来旅游的老外,他们对民族风情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从他们对少数民族很新奇的眼光中,常禹香发现了少数民族服饰、装饰品这其中的巨大商机,等自己以后有机会了,一定要尽快来开发这些产品。

    常禹香所在的西畴县是壮族苗族等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当地壮族历来有刺绣扎花的传统。2001年,她回到西畴县城,收集了一些壮族刺绣的生活用品,拿到当年的昆明旅游产品展览会上,准备作为民族工艺品卖出去。

    那次参展让常禹香大开了眼界。

    有位法国人看中了她从乡下收集来的一个壮族老背带,100多年以前的,做得确实很精细,他看中以后就向常禹香询问价格,常禹香因为以前没卖过,也不知道它值多少钱,法国人又仔细看了一下,说给她4000元钱,问她卖不卖,常禹香没多想便答应了。“我都没想到能卖这么多钱,这件事就越发坚定了我把壮锦产品、民族产品开发下去的决心。”

    昆明参展回来的路上,常禹香又做了一件不被家乡人容忍的事情,她遇到了一个同车的武汉男孩严超并一见钟情。而当时,她在家乡已经有了一个相处多年的对象。她的背叛在崇尚从一而终的当地遭到了人们鄙视。

    常禹香的做法在当地人们已经延续了几千的道德观念里,是不能被接受的。但是她觉得人生的幸福既然出现了,就应该争取。于是他选择了严超。

    严超也被常禹香和她的刺绣梦想所吸引,两人在相识的第三天,就去领取了结婚证。办手续的当天,严超被常禹香以前的男朋友砍伤住进了医院。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常禹香不屑于顾,她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严超治伤,并在严超出院后立即与他举行了婚礼。

    严超来自大城市,见的世面多。婚后,常禹香听取了严超的建议,将那些从壮族妇女手中收集来的生活绣品裁剪并装裱起来,再作为工艺品卖到昆明。

可现实跟他们梦想相比,还有一大段距离。由于他们的绣品材料直接来源于生活用品,图案比较简单,水平也参差不齐,买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快,他们就陷入了经济危机,各方面的冷嘲热讽也接踵而来。 这些极大地伤害了常禹香的自尊心,她发誓非把自己的事业做下去,一定要让人们对她另眼相看。

    没过多久,人们就又发现了常禹香活跃的身影。现在她不再是收集普通的刺绣生活用品,而是另有目标。她要购买的是一些壮族老人家中祖传的刺绣物品,可是老人们往往不愿轻易地拿出祖传的东西。 再说对有的人家来说,这些东西卖不卖都无所谓,他们的生活不缺这点收入。

    常禹香琢磨出了这些人的心理:越是对你不客气的这种人,她的家里越是有很好的东西,她不敢拿出来,所以她才故意拒绝你。所以越是遇到这种情况,她就越要想各种各样的方法攻入。用自己的真诚和执著,常禹香总会说服老人拿出珍藏的祖传绣品并买下来。不过,她收这些东西可不是为了转手卖高价。

    那么,常禹香收集这些古老绣品做什么用呢?

    常禹香把这些古老锈品都留下来做参考,这些好的东西时刻在督促着她,让她不能做不好的东西,正因为她整天看的都是这些最好的东西,所以她也才能做出最好的产品。

    常禹香把古绣品带回家,找来几个灵巧的绣娘,共同琢磨、借鉴,设计出一批有浓郁壮族特色的图腾刺绣。然后,她开始实施自己既能批量生产又能带动壮族姐妹致富的计划。她从那些偏僻贫穷的村寨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壮族妇女按自己的要求刺绣。由于常禹香愿意长期收购,这些壮族妇女也都积极地为她刺绣。

    这些壮族妇女也从这里获得了一定的收入,因为对她们中的很多人来说,除此之外,她们就一点收入都没有。

    在常禹香的指导下,壮族妇女们很快就照着那些老样品绣出了像过去一样精美的图案。

    2002年,常禹香将第一批真正的壮锦工艺品和壮族文化一起推向了市场。这其中的很多都是壮锦产品中的代表作品,融入了深厚的壮族文化。 比如《乾坤孕蛙图》,乍一看,特别像只怀孕的大青蛙,在壮文化里,它是对壮族妇女的一种认可和称赞。还有壮族的背带,以前是专门用来背小孩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收藏品了,常禹香的这条背带可是以前一个壮族地主家小姐的嫁妆呢。

    壮族的历史文化为常禹香的壮锦刺绣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不少人来到这里总会买上几件。 壮族以前很多民间工艺,现在都已经失传了,这些壮锦产品,除了可以作为家居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能升值。

    仅2003年一年,常禹香靠卖这种壮锦工艺品就赚到了30万元,成了西畴县城最年轻的富姐。

    产品有了名气,一些大城市的人也开始慕名前来批量定货洽谈合作。2004 年春天,常禹香迎来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客户。

为了让这位北京客户更好地了解壮锦,热情的常禹香带着他参观了自己在壮乡的生产基地,并介绍他认识了为自己绣花的绣娘们。几天后,客人满意地走了,说以后会考虑合作。

    然而几天后,常禹香得到的消息却是她万万没想到的。

    原来在这个北京客户刚走不到一个星期,村里就有人跟她反映,说该客户已经直接向他们订货了,而且价格比常禹香的还高一点。正因为这样,很多壮族绣娘已经动心了。

    让常禹香揪心的不仅是自己的诚意被人利用,更重要的是眼看自己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绣娘就要被别人轻易地挖走,而绣娘一旦被挖走,就意味着自己刚刚起步的刺绣事业将前功尽弃。

    情况紧急,常禹香当天就赶到了80公里外的深山村寨。

    常禹香向绣娘们认真分析了这其中的厉害关系,绣娘们终于明白和北京客户合作是不长久的。常禹香对利害关系的分析让那些本已动心的壮族妇女对北京客户又多了一个心眼,她们其实也担心一旦北京客人把图样得到后,再交给其他地方的绣娘做。

    常禹香用长久的利益挽回了即将流失的壮族绣娘们,一场即将掀起的风波就这样被她及时平息了。

    常禹香依旧满山遍野的到处跑。最近,她又将目光瞄准了西畴县的一些苗族山寨。 漂亮的苗族十字绣使常禹香产生了新的灵感。

    常禹香想,如果把它弄到现在很有现代感的服装上去,也就是在某个部位,做一点这些手工图案,就肯定很时髦。

    这个灵感使常禹香的刺绣事业又拓展了一步,她开始在出售工艺品的同时,将刺绣与服装配饰联系起来,为一些服装厂提供苗族十字绣绣片。

 台湾小疯丫头 从“疯丫头”到小富姐
    常禹香很快和一个服装厂厂长签定了合作协议,每个月给他提供3000块绣片。常禹香说目前仅仅是作为一种试产,打开销路后,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没过多久,新的危机又包围了常禹香。见她的刺绣生意利润可观,西畴县城下面一个壮族比较集中的镇子,一下子涌现了好几家做刺绣工艺品的公司,他们照搬常禹香的一些图样用粗糙的绒绣制作工艺品,分流了常禹香的部分客户。这是三年来,常禹香面临的最大威胁。

    这一次,常禹香又做出了一个谁也理解不了的大胆决定,她索性把公司从城里搬到那个偏僻的小镇上去。

    常禹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集中力量攻克这个镇,和她的对手们近距离地面对面跟他们对着干。而且她也把这个绒绣产品开发出来,他们做粗糙的绒绣,常禹香就把它开发成最精致的绒绣,专门做成工艺品。

    搬迁后,小镇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便宜的场地恰恰为常禹香提供了一个扩大生产规模的好机会,给她绣花的壮苗妇女也成倍增加。

    常禹香这样向我们描绘了她未来的蓝图:“在我的计划当中,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坐满我的工人,最少应该达到1000名,心灵手巧的壮家妇女、苗家妇女,坐在里面为我做刺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49081.html

更多阅读

从台湾街舞老斗士阿伦到辩论会沈羽轩 龙羽轩

从台湾街舞老斗士阿伦到辩论会 沈羽轩昨天爸爸给我看了《街舞狂潮》的纪录片之后,今天又来了个辩论会,两件事过后,我深受启发。《街舞狂潮》主要讲了台湾街舞老斗士阿伦从十七岁开始就开始学街舞,后来在十九岁时举办了一个台湾第一个

王玉锁:从高考败将到民企燃气探路者

 发家:从开出租到石化贸易   王玉锁的创富之路并不平坦。在三次高考落榜后,王玉锁从此放弃了高考,开始做些小生意,卖过葵花子、卖过啤酒,甚至还卖过女用泡泡纱背心。当然,今天的王玉锁并不忌讳这段经历,相反,那段失败的经历让他具备了承

李小加:从石油工人到香港金融高管

香港交易所日前宣布委任李小加本月16日起出任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服务合约初步为期3年,年薪720万港元。媒体普遍关注到李小加的从业经历,一个从石油工人到香港金融高管的传奇故事赢得赞誉。时事评论员曹景行认为,李小加作为一个大

赵依春:从一名普通编辑到百万富姐

一位下岗美术女编辑,到柬埔寨后,既把知识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又成了百万富豪。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采访了她。“赵老师,你在中国是一个编辑,而今居然成了异国他乡的娃娃教师,你有什么感受呢?”她笑笑说:“书呆子说傻话,你不必为我的这种际遇

白领小额创业 从普通白领到百万富姐的创业历程

    娃娃脸的咖啡匙,会唱歌的柠檬榨汁器,能哈哈大笑的化妆盒……这些设计独特的家居用品,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还给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都市人带来快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从产生创业灵感到拥有一个20多人的“情趣公司”,从一个普通

声明:《台湾小疯丫头 从“疯丫头”到小富姐》为网友虚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