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防科技大学女博士张静,为提高我军现役雷达信息化水平,3年6下边防海岛,时间长达一年半之久。是什么力量使她自觉置身艰苦环境攻难克险?是她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贡献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层次人才如何为军队服务?共产党员怎样实践先进性要求?张静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回答。当前,我军建设正处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阶段,迫切需要广大官兵不畏艰苦,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这方面,张静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7岁的女博士生张静,攻读博士的3年间,6下边防海岛,有一年半时间是在条件艰苦的海岛上进行科研试验;参与4项重点课题攻关,取得多项自主创新成果,为提高我军雷达信息化水平和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7月,18岁的张静如愿以偿地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第二年10月,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从此,一贯好学上进的张静,给自己定下了“重视宽博,突出精深”的学习原则,她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广泛涉猎诸如信息安全、生物信息、系统工程等相关领域知识,而方法论、心理学和文学等那些看似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学科方面的书籍,她也“啃”了不少。张静学习勤奋,但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她爱好广泛,喜欢运动、旅游、读书、写作、演讲,乒乓球、游泳、跆拳道样样都行。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她总是积极参与,以此开阔视野。她还是一位出色的班干部和支部委员,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张静说“一名军校学员,仅仅精通专业还远远不够,必须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多方面能力。”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她后来从事雷达目标识别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研制攻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1年4月,硕士还未毕业的张静,凭着全面过硬的综合素质和年级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准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数据融合与雷达目标识别”是张静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方向。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而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更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迄今为止,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研制出具有稳定识别性能、面向实战环境的雷达目标识别系统。
2000年10月,张静第一次到某海岛雷达观通站进行调研。尽管时间不长,但对她触动很大。她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亲眼目睹了我军雷达装备现状时,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便油然而生。我再也不能当书斋里的学者了!”
雷达目标识别是一项基于理论而完成于实际的工程技术。由于机理复杂,且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如果仅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和仿真,很难获得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结果。
2002年9月,张静与课题组带着5台电脑、两箱书等共计400多公斤的行李,抵达某海岛雷达观通站,开始了紧张的研制工作。
这里条件艰苦,生活单调,岛上50多名官兵,张静是惟一的女性,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倒。白天,她到山上采集雷达目标回波数据,晚上回到宿舍加班加点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构建系统、进行综合测试。有时还要乘冲锋舟、登陆艇、直升飞机出海进行观测试验……这一干就是整整10个月,她和岛上官兵一起度过了国庆、元旦、“五一”等节假日。
2003年暑假,张静回到学校,她花一个月的时间整理完了有关研究试验资料。8月16日,顶着炎炎酷暑,张静与同事又马不停蹄赶赴另一个边防海岛,继续开展科研攻关,一呆又是整整8个月。经过她与课题组奋力拼搏,一套针对海上目标的雷达目标自动识别设备终于研制成功,并很快在部队装备使用。
2004年11月7日,是张静期盼已久并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她作为主要成员承担的“通用型对海监视雷达目标识别与综合显控系统”,在北京通过鉴定。由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在低分辨对海监视雷达目标识别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取得了5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它的研制成功与应用,开创了我国雷达目标识别系统研究与应用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柔性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也全票通过答辩,并获得专家的极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