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校有教学研究的经历,也从事过报业管理,之后到政府机构,从事新闻出版的管理工作。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传统媒体如何去适应自身角色的调整?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认真思考。1996年,全国就提出“互联网是第四传媒”,我参加了当时在北京举行的峰会。当时绝大部分与会的人在认同这个想法的同时,都认为互联网还非常遥远。可是最近一个阶段,我的感受非常深,我和报业、杂志的老总们沟通过,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纸媒销量可能并没有减少,但是全年广告额度还是呈下降趋势,后半年也并没有像我们之前期待的那样有非常明显的反弹。 从突围角度来说,我们真的应该认真地考虑盈利点和盈利模式的大转变。之前的大众传媒,不管学界还是传媒界,都是一个概念:虽然供应信息内容,可并不指望卖内容赚钱,而是通过内容去吸引受众眼球,虽然第一波是亏钱的,但是之后可以把我们吸引来的“眼球”去卖给广告商赚钱。这样的一个盈利模式,在今年发生了转变。为什么?因为我们目前赚到的那些“眼球”都不能形成一个数据库。这些眼球是统计意义上的数字,它不同于网络上赚的“眼球”,能形成有电话、地址记录、购买行为的数据库。从这个角度去想,恐怕越来越多的销售广告会往网上分流,因为他们能拿到亿万数据库,马上就可以启动营销中点对点的广告铺垫。 所以说,在盈利模式上,我们还得回到本行:信息内容供应商必须要做好内容,让内容供应能够真正盈利。
![点对点 全媒体必须做到点对点供应信息](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39338078707.jpeg)
这一点,现在要做,有很大难度。前20多年,很多网络信息技术供应商的盈利方式都是让内容免费,靠随后的增值服务盈利。在这一块上,受众基本上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所以真正要突围的话,可能就要考虑第二个概念,即除了盈利模式要变动以外,还要分众化操作,也就是点对点、点对面地定制信息,而且必须要全面覆盖整个产业链。比如,做葡萄酒杂志,就专做“葡萄酒”相关内容以及葡萄酒的很多延伸服务。这样覆盖了以后才能有延伸的收益。 至于全媒体,它也要能够做到点对点供应信息,然后让用户按需定制。这些方面可能都是今后传统传媒必须要面对的和要变革的内容。 提到新旧媒体的竞合关系,我认为全媒体是一个趋势。今年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合并,我估计也是从分业管理角度去考虑的,这是全媒体管理的一个重要起步。我想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全媒体方式,去推进包括所有信息供应商在内的媒体平台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