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化的资本运作
财富积累时间:2000年前后
宏观背景:中国加入WTO、大量国际品牌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开放
李如刚、李启明、张晓峰
如果说前二十年还是宁波服装企业在原始资本和扩大规模上的探索,那么后十年的宁波服装企业老板们已经用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整个服装产业的发展。这个十年,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很多阵痛,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首先是随着消费的更加多元化,人们对西装的需求减少,国内西装在2000年后开始走下坡路,休闲男装、商务男装后来者居上。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相比之下,原本在国内呼风唤雨的大哥哥突然变成了小弟弟,迫使他们不得不改变思维方式,来适应这种来自于国际化的更高级别的竞争。而此时,也迎来了国内资本市场大幅度放开的机遇,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企业抓住了这个契机,成功完成了企业上市步伐。资本市场使得服装企业们强者恒强,也加速了这个产业的洗牌进程。
李启明这样形容国际品牌对中国服装品牌的冲击:“在商场把我们挤出去的,不是雅戈尔,不是罗蒙,或者别的什么男装,而是国际品牌。”尤其是近几年国际二线品牌也大量进入中国后,李启明的压力就更大了,“要与国际品牌对抗,就必须联合起来。”杉杉的策略是直接把手伸到了对方的老巢,以投资控股的方式收购国外服装企业及成熟品牌,通过合作来形成对抗的资本。杉杉的思路很明了:“摹仿”LVMH,通过对不同服装领域的品牌进行投资管理,不再过多地参与品牌的经营发展,而是通过对品牌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形成多品牌、多渠道的市场经营模式,也即杉杉集团高层经常挂在嘴边的资本运作。
宁波服装协会秘书长张晓峰这样评价杉杉的运作模式:“杉杉太高明,它把所有的库存都甩给了别人,而自己只管收钱。”
杉杉的服饰帝国在这种合作中迅速膨胀。目前,杉杉旗下的服饰品牌已经发展到23个,其经营范围已远远超越了当初带给它原始财富的西服和衬衫。
而雅戈尔却走了一条与杉杉完全不同的路。它抓住了国内时下最红火的两个产业进行多元化运作:一是房地产市场;一是证券市场。尽管外界对其作法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雅戈尔在这波经济发展中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对于外界的质疑,张晓峰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他说,当服装的利润增长趋小时,利用房地产、资本市场把整个盘子盘活了,有了足够的钱,然后来反哺服装产业,这正体现了宁波企业老板敢于去想的拼搏精神。为什么非得在服装领域打转呢?
二、新模式带来的商机
财富积累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21世纪初
宏观背景:服装产业链趋向完善、消费开始多元化
吴惠君
雅戈尔、杉杉等这些前辈们在西服、衬衫领域积累的成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企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国掀起了一股“西服”热潮,全国各地开始有企业前赴后继地进入这个领域。这段时期,中国的服装产业链逐步完善,由生产型企业带动了大批上下游企业的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 有企业开始刻意避开同质化的竞争,寻找多元化的生存空间。比如浙江温州的美特斯邦威、宁波的博洋等,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企业。
博洋服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君向记者回忆了那段创业经历,他说,一直做家纺产品的博洋当初想重点打造一个服饰品牌,但当时宁波服装在西服和衬衫等正装领域已经做得非常成功了,而休闲服领域几乎还是个空白,博洋的当家人当即便拍板把发展方向定位在休闲服饰领域。他们第一个运作的品牌便是现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的休闲品牌“唐狮”服饰。
最初两年,博洋仍然以一个生产型的企业姿态生存,但由于是一个新投入的企业,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两年时间里竟然亏损了200多万元。痛定思痛之后,吴惠君发现,放眼全国,社会上多的是生产型企业,缺的是品牌运作型企业。而博洋还在投生产线,以小小“麻雀”之躯,虽是“五脏俱全”,却很难适应批量小、款式多、色彩新、变化快的休闲服饰对设计、生产和营销的要求。“所以,在1997年的时候,我们断然放掉了生产这一块,以公开招标,下单生产的方式把生产这一块外发给别人,而我们集中精力在设计、销售、服务方面,或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
当时还有一个背景,是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一些国际品牌陆续进入中国,他们的运作模式也给了吴惠君很多灵感。当时很多大牌如阿迪达斯、皮尔 ·卡丹等服装品牌很大一部分的原料、生产、市场都在中国,而他们自己只负责设计和品牌运作。“老外依靠这种方式赚饱了中国人的钱。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干?”
这种以OEM形式完成生产,企业只管设计和营销的“虚拟模式”,让博洋迅速在宁波服装产业群里脱颖而出。依靠这种模式,博洋开发了六个服饰品牌,并从当年的亏损发展到现在拥有15亿资产的服饰集团。
三、当品牌开始流行
财富积累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宏观背景:邓小平南巡讲话、民营企业崛起
李启明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市场开始逐步放开,大量民营企业相继诞生,市场由没有竞争到竞争开始激烈。原有以加工为利润主导的服装加工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化经营所带来的市场利益。宁波一些服装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跳出加工圈子,走上了自创品牌的路子。于是,一批品牌企业开始诞生,宁波服装在国内业界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宁波服装集团军掀起了宁波服装业的第二次浪潮。
宁波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其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上。以雅戈尔为例,一件小小的衬衫,在流水线上要经过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少于4-12条细则要求,从领头、口袋、袖子、扣眼到门襟里襟,其左右对称皆限定在1-2毫米之内。这些细则在当时几乎已经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甚至还有所超越。
另一个颇能证明宁波服装企业此时有了品牌意识的案例,是杉杉、罗蒙等企业在品牌宣传和推广上的先行一步。早在1992年前后,杉杉和罗蒙等企业就开始品牌的设计,赋予品牌标志以意义和内涵,这在国内服装界是领先的。此外,宁波企业还是浙江服装企业中最早用名人作品牌形象代言人的,比如雅戈尔请了费翔,洛兹请了胡兵,太平鸟请了罗嘉良等,就连皮尔·卡丹先生也曾亲临宁波指导服装生产。他们的加盟,使宁波的服装企业名声大震。
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启明这样形容杉杉当时的品牌效应:“我们去商场看中哪个位置,三天时间就可以签协议,有些商场甚至是上门来求我们进去设柜台。”李启明说,在1998年之前,杉杉就已经把钱给快速赚到手了。
四、加工赚取第一桶金
在宁波当地,很多人提起来就很神往的故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到招商的季节,天还没亮,就有天南地北的人扛着一麻袋一麻袋的钱来到宁波,等候在雅戈尔和杉杉门前,一个个地排着队要求代理他们的品牌。
这是宁波男装产业快速崛起时代的真实写照。而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服装产业快速积累资本的一个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宁波服装产业是中国服装产业三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加工赚取第一桶金
财富积累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
宏观背景:改革开放初期
李如刚
关于宁波服装财富创造者的“原始状况”,很多宁波当地人随口都能说出来:雅戈尔,20多年前仅是一家以2万元知青安置费创业的乡镇小厂;杉杉,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一家员工不足300人,负债300多万元的地方国营服装厂;罗蒙,1984年开始创业,创业时只有员工几十个人,开办经费 2.2万元。
1984年之前的宁波,很少为外人知晓。“宁波?宁波在哪儿呀?”面对这样的提问,宁波人的回答是尴尬的:“在上海的南面,杭州的东南方向。”
宁波的机遇是从1984年的夏天开始,宁波开启了改革开放的独特“窗口”。那一年,宁波被列为了计划单列市。
宁波人开始寻找各种赚钱的机会,很多“红邦裁缝”的传人凭借手艺开办了服装厂,这些服装厂初期单纯为上海服装厂加工,后期发展成为与上海联营厂。
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如刚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表示,上海的很多服装那时在全国都很有名,而宁波服装几乎没有人知道,只能依靠为上海服装做加工生存。雅戈尔的前身叫青春服装厂,它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上海开开衬衫厂,为它做了好几年的加工。靠着为当时的大企业做加工,青春服装厂掘到了宝贵的第一桶金。而在合作过程中,青春服装厂学到了对方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完成了一部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有了一定的业务通道,为青春厂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如刚说,当时正处在短缺经济大背景下,全国人们对服装的消费热情很高,成衣制造业也就在那时兴起,借助那股东风,宁波服装产业完成了最原始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