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87梦想飞机又出故障了!10月9日,日本航空公司的三架波音787客机先后因故障而中途折返。年初电池起火故障曾让全球787停飞,余烬未了,这次彻底把“不安全”的标签戳在了787上。 作为开放式创新的经典案例,波音不知道多少次被人们提起——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来自于全球各地,波音的任务只是负责在车间里将其铆接起来。波音前CEO孔笛特称其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全球性协议合作”。 首先,波音会将图纸分割,将不同部分交给全球供应商,让它们严格按照规格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波音是“大脑”,协作者则是“躯干”。波音打破了传统层级制度里的供应商和生产商模式,与协作者共同完成产品的研发,这个过程是跨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逐渐,波音的角色不再是生产的集中控制者,而转变为负责设计系统和程序,进行协调与合作。这样一来,波音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航空业中的“轻公司”。 “9·11”事件之后,全球航空工业受到沉重打击,订单数量急剧下滑,为了缩减成本,波音再次调整了商业模式:将成本控制的任务交给几家大的供应商,比如让供应商来控制零部件的特征和设计。波音的任务不再是组装零部件,而是进行模块组装,这样进一步地分摊了成本风险。 正是在这个体系之上,诞生了具有梦幻色彩的“787”机型。
![波音:全球产业链之痛](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394050520175.jpeg)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波音研发及生产“787”的过程与当前IT产业中的全球产业链极为相似:一家品牌商放弃了生产、制造和组装的全部环节,改由下游的制造者来完成。 这种将模块化生产从IT产业转移至飞机制造的做法,让波音获得了无数创新学者的青睐。据说,“787”在华盛顿州埃佛里特市的工厂中,组装时间由以往的17天缩减到了3天。3天搭建一架飞机,你说梦幻不梦幻? 然而梦幻的色彩过于斑斓,与现实无法调和的冲突渐渐显露,波音的开放式创新之路荆棘不断。由于波音将零部件的设计和生产任务彻底外包,导致某些厂商的产品并没有完全达到最后的组装要求。究其原因,则在于其中复杂的产权关系。 比如,位于南加州的沃特飞机工业公司,其产权的频繁变更影响到与波音的合作。不得已,波音干脆直接购买股权,对其实行控股。据美国媒体报道,波音正在考虑采取类似的手段将生产内化。显然,波音不再对自己的开放式创新之路那么有信心了。 其实,波音的问题正好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在对“开放式创新”的一片赞歌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该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的思考。 哈佛大学的拉卡尼教授认为,关键在于平台型思维。合作也好,竞争也罢,外部创新者都需要在创新需求者可以看得见的“场所”里进行,目的是便于对创新进行控制。所谓“平台型思维”,拉卡尼教授的潜台词是,不要将价值链拖得过长,尽量避免创新链的垂直化。 波音在管理开放式创新上犯的错误,恰恰就是没能做好控制创新链的工作。例如,波音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将模块外包的时候,就为其开放式创新埋下了隐患:模块承包商势必也将自己的任务进一步分解外包,以此类推,直至产品细化到一个铆钉。一级承包商以下的工作是波音公司无法控制的,所以,当下面任何次一级生产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导致整个飞机的组装无法完成。这是波音公司在创新链纵深问题上犯下的错误。 美国航天局在开发“阿波罗计划”时,经常针对一个问题准备两套解决方案,两套方案的供应商也都不同。虽然这个方法略显陈旧,与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有所出入,但在飞机制造或者航天、军工这些科技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中,却能够达到“勤能补拙”的效果。由于在挑选合作者时,波音没能够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一拖再拖,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