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堵住财政资金分配中的制度漏洞和权力寻租,实现公开透明分配财政资金,是财政体制改革绕不开的难点。 一如此前各界预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改革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公报中,不仅以一整段篇幅部署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新思路,而且重新定位财政职能,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意味着,继上世纪九十年代“分税制”以来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大幕将启。 公报指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不少学者看来,上述论述至少表明了财政改革将在加强预算透明度、进一步强化政府收支两条线及理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高度前所未有 “公报的一大亮点是重新定位财政职能,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看财税改革,并强调构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了财政的重要性。”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宋丽颖表示,财政体制是政治、行政和经济体制的联结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都需要在深化财税改革中服务全局、配套于全面改革来加以解决。 财政,一头挑着公平,一头挑着效率。著名财税专家、西北大学国际商学院客座教授仝铁汉表示,财政是规范国家行为的基础。在公报提出的改革举措中,“完善立法”位列首位。 宋丽颖认为,财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强国之路,必须有财政作为支撑,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保障。此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市场统一与公平,财税体制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此次的提法表明,财政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还涉及政府职能、社会治理等方面。” 改革步伐将加快 当前,我国财税体制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财政管理中存在资金分配不公平、地方财政缺乏自主财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亟须解决财与法“两张皮”问题。 “在财政管理中,存在资金分配不公平、地方财政缺乏自主财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宋丽颖进一步分析称。 在宋丽颖看来,政府收入体系也存在结构性问题。 “而且,预算体系部门色彩明显,制衡机制较弱。”宋丽颖表示,在全口径政府收入中,除政府公共预算可以统筹使用外,不能统筹的政府性基金、社保和国资预算等三项均具有明显的部门色彩,预算透明度不高,不利于预算监督。预算的编制、审议、执行、监督各环节之间的制衡机制不强。 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经济建设支出依然偏高,行政管理费支出居高不下,严重挤占了其他必保支出,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宋丽颖认为,研读公报,税制改革表述“向市场透露了信息明确的财税改革方向。公报明确将‘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等关键词写入财税体制改革目标,这些新提法新表述,意味着下一步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重点和难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一轮财税改革大幕将启](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395321884233.jpeg)
财税改革中最受关注的是税制改革。针对外界关注的宏观税负问题,公报做出的“改革税制、稳定税负”的部署也给予社会明确预期。而在公报列举的财税改革举措中,如何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问题无疑是最受关注的。 “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宋丽颖指出,公报提出要“明确事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这些表述的背后更强调支出责任,蕴含了“钱由谁来花更合理”的问题。 在宋丽颖看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就必须解决“地方作为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它应有什么权力?与中央的权力如何切割?法律上如何设立分界”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从财税体系这个根子上进行调整,更好地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才能使整体改革更好地推行下去。” 这不但是财税改革的重点,也是财税改革的难点。 也有专家指出,“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虽是老话但同样蕴含新意。这一表述更多强调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概念,没有提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架构。尽量压缩地方层级,有利于给地方更多自主权,地方会有更多积极性、因地制宜考虑地方的财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