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互联网上出现了淘金热,但浮出水面的故事都那么具有传奇色彩,那么遥远,仿佛刻意编撰的童话。这里要说的故事没有多少戏剧性,但其展现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潜在的大众媒体的魔力,以及互联网上可以由任何人开掘的商机,仍然显得十分神秘。不过,这是真的。
伦第·卡辛汉姆(RandyCassingham)曾经是位于加州潘萨得那(Pasadena)的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的员工。他的嗜好之一是剪报,剪辑他所看到的有趣而奇怪的珍闻。在加上几句他自己的评语之后,他常将这些剪报张贴在员工BBS公告牌上,供大家欣赏。这些活儿是他在工余休息时间干的,同事们很喜欢,建议他利用这样的概念,为报纸开一个幽默专栏。
1994年,卡辛汉姆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崛起,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利用互联网来开辟专栏,积累一定的读者和知名度,然后将这个专栏同时在网上和报上发表呢?于是他开办了电子邮件专栏《这是真的》(Thisisture)。两年后,他辞去了工作,移居到科罗拉多州的伯德城,开始了独立的专栏作家兼网上个体户的生涯。
《这是真的》,可以免费订阅(订阅办法见文末)。专栏由几个由他浓缩并改写的最近发生的新奇的新闻故事组成。在每一个故事的末尾(这些故事本身不加修饰就已经十分有趣了),他都加上颇具幽默感的一句话评论。
这个邮件列表发展很快,快得超出卡辛汉姆本人的想象。在四个月之内,通过电子邮件订阅《这是真的》每周专栏的读者接近一万人。此后的四年间,订阅者人数稳步增长,现在,他的订阅者共有15.6万人,来自135个国家。
这些读者全都是在听人介绍后订阅的,他从未为这个专栏发过任何广告,或发布过任何消息。最后,他成了一个新闻人物,不断接受媒体的采访,而第一个采访他的记者,就是无意间订阅了他的专栏的忠实读者。而这些报道又增加了他的知名度。
《这是真的》带有一个7行的文字广告。你只要花上750美元,就可以在这个专栏中插入7行的文字广告。通常情况下,广告主或广告商都会找上门来。在他的列表上出现的广告花样很多,从在网上销售食品的公司,到一个为微软Word软件服务的电子邮件列表,到一些刚刚上网需要宣传的站点,应有尽有。当手头广告接不上的时候,他就用这7行文字空间发布征求广告的广告。
作为一个网上个体户,他的生意做得相当灵活。比如,他的第二个收入来源是一个收费的专栏版本。免费的每周邮件包括4条新闻和评论及一个《每周标题新闻》。如果你每周想多看几条新闻,你可以每年付15美元订阅《额外服务邮件》。付费的读者每周可收到7-9条新闻,而且不带广告。
对有多少付费的读者,卡辛汉姆讳莫如深。但他坦言:有很多人愿付费订阅,这是“我的收入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来源”。他的订阅者中牧师不少,因为他们需要找一些新鲜有趣的素材来使布道更为生动,律师订阅的也不少,也许他们看中的是他的妙趣横生的评论?
出书也是他的一条生财之道。他每年出版一本约有500条新闻的选集。然后通过他自己的Web站点在网上销售。每本书卖11美元,据说已卖掉了几千册。他的第三本《这是真的》今年3月底刚刚面世。他的书也通过书店销售,但是他从不主动找书商们联系,都是书商们自己找上门来或通过网上站点订购批发。对于他来说,的确没有必要花钱推销这些书,因为他的邮件列表以及口头传播,足以保证他的生意兴隆。此外,为了保证这些书好卖,在他的站点上,过去的新闻并不存档。你要过去的专栏,除了买书别无他途。
而他的另一个财源是将专栏卖给各地的报纸和杂志。卡辛汉姆不愿意说有多少出版商购买他的专栏,但他说,他只将专栏卖给那些小型的地方报纸。《这是真的》的主要竞争者是一个报业辛迪加提供的名为《奇异的新闻》的特写专栏,刊登在各地的主要大报上。《这是真的》还在加拿大、瑞典等国的报纸上刊出。
卡辛汉姆一点儿都不羡慕那些为报业辛迪加工作的专栏作家。比如,他拒绝了“创造者辛迪加”(Creators Syndicate)的收购动议。他相信如果接受这个建议,短时间内的确可以赚不少钱,但从长远看,保持独立具有更大的潜力可挖。他说"这是真的"带给他的收入,几乎每年都要翻一番。事实上,那些为报业辛迪加工作的专栏作家倒是对卡辛汉姆羡慕得紧呢。
《这是真的》并不是特例。这样经营邮件列表发财致富的网上个体户比比皆是,而他们每一个人的经营方法都有个性。拉夫·马森(RalphMarston)的《每日励志》(DailyMotivator)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每日励志》从周一到周五每天给你发一封500到1000字的励志随笔(订阅办法见文末),这些随笔引导你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可以说每一篇都写得十分精致。马森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看看国内反复出版的大量励志书籍就可以想象这份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也可以理解马森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每日励志"可以免费订阅两周,一年订费15美元。也许订阅者的订金已经使马森相当满足了,他的邮件不带任何广告,同时,所有过去的邮件都在他的网页中存档,读者可以自由调阅。当然,他的随笔结集而成的书,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收入的来源。
卡辛汉姆和马森都不过是数字化时代的一些小有成就的"牛仔"。目前,卡辛汉姆式的工作模式已经被广为"克隆"。不仅仅是有心网上创业的个体户在以并非连锁的连锁方式经营着类似的业务,一些大的出版商也介入了这样的商业运作。因为,投递到户的信息服务对于大众来说,实在是一种容易接受的模式。
《心灵鸡汤》(ChickenSoupfortheSoul)是《纽约时报》的系列畅销书之一,译介到国内之后,同样畅销。如果你的英语还行,笔者建议你不要再买这一类的读物了。《心灵鸡汤》自会每天早晨端到你的面前来,原汗原味,你只需去其站点免费订阅就行。喝这份鸡汤的时候你可以心安理得,因为,这份邮件有三个出资的赞助商。
无论是猎奇性的《这是真的》,课文式的《每日励志》,还是怡情养性的《心灵鸡汤》,都给我们一个提示:原来可以这样赚钱。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卓有见地的企业、媒体早就开始了类似的尝试,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比如北京ChinaByte的新闻邮件、上海的索易列表就相当成功。顺便说一下,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索易列表不久前已经开始出现星星点点的广告了。这些广告不可能提供索易运营所需的开支,但这些广告是否意味着索易将拥有更多的广告呢?
这是博客研究专家孙坚华的文章(原载 Chinabyte )。我很欣赏他的文章的。读这篇文章让我联想我平时的一个思考:有一次,我问一家培训公司,为什么网下的一些大型创业演讲会,门票会那么贵,但还是听众云集呢?这些听众为什么不去网上搜索这些信息呢?不是这样的信息网上到处都是吗?这家公司告诉我,你说的很对,确实网上这样的信息海量一样,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消化这些信息的,就象人们不能对着消防水龙头喝水一样。将消防水龙头里的水转化成为大家方便饮用的瓶装水,这就是我们的增值服务。假如在转化过程中还能够加入可口可乐的配方,成为可口可乐,这种增值服务就更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