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戳穿“心灵鸡汤”式的励志谎言:59秒》
因此,从科学上讲,如果你真的想通过购物疗法来摆脱忧郁,那就通过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吧,因为作为回报,你的大脑产生的直接反应会让你感觉更快乐。 当然,你也许会说你真的没有多少钱来捐献给别人。尽管这样,善行也是随处可及的。几年前,快乐研究专家索尼娅?留波米斯基和她的同事安排一组参与者连续六周每周做五件无需花钱的善事。{25} 这些善事都非常简单,比如写一张表示感谢的便条、献血或者帮朋友做一件事情。有的参与者一天做一件善事,有的参与者一天做五件善事。那些一天做一件善事的人显示出有一点点的快乐度增加,而那些在一天内就将五件善事一口气做完的人却难以置信地显示出,他们的快乐程度增加了40%。
![第6节:快乐:事业和生活中的原动力(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4513113884786.jpeg)
【心理学链接:物质主义的根源】 是什么让人们变得物质主义?对爱的占有来源于人们的性格、童年经历或者成年以后的生活经历吗?根据心理学家兰?恩格?查普林和德博拉?罗德?约翰的研究,物质主义植根于人们早期的童年生活,并且主要受较低自信度的驱动。{26} 通俗地说,物质主义者由于缺乏自信,所以需要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来增强自己的信心。 这一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者首先安排一组8到18岁的孩子完成一份标准的测试自信度的调查问卷(其中的一些评估问题包括“我对自己的形象很满意”,等等)。接着,研究者向孩子们展示了画有各种形象的图片,这些图片内容涉及五个方面:爱好(比如“野营”、“溜冰”),运动(比如“橄榄球”、“网球”),物品(比如“新鞋子”、“个人电脑”),人物(比如“朋友”、“老师”),以及成就(比如“取得好成绩”、“学会一种新乐器”)。研究者请孩子们看这些图片,然后自由挑选其中一些图片,将它们组合起来说明“是什么让我快乐起来”。这个有趣的实验可以使研究者通过发现物品在选择中所占比例来评估每个孩子的物质主义程度。结果显示,自信和物质主义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自信度越低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物质主义倾向越强。 但是还有别的原因和结果吗?会不会是物质主义导致缺乏自信呢?为了检验这一可能性,研究者又安排这组孩子在纸盘子上写出自己的优点,然后根据这些优点分别对每个孩子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和表扬。这个简单的写满“我的优点”的纸盘显著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为此将原来选择的“物品”减少了一半。这个实验再一次证明了较低的自信度会导致较强的物质主义倾向,而这一倾向在童年时代就形成了。不过,这个实验也向我们说明了,就像只需花一点钱在别人身上或者日行几善就能变得更快乐那样,一个纸盘和片刻时间也足以改变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