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撰稿人到创建工作室
2000年3月,我开始撰写第一篇IT稿件。2002年5月,我创建了“鸣涧工作室”,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将撰稿当成一项事业来做。正是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几年的撰稿经验,我目睹了计算机技术的飞速更新,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使我感到力不从心。虽然约稿不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越做越好,也不意味着这条路可以继续走下去。永远作为一名IT写手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不得不为自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发挥团队的智慧共同打造一个图书文稿编写品牌,那是作为自由撰稿人所追求的,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梦想。于是,我产生了创建工作室的念头。
零成本招兵买马 目前,网上、网下的各类工作室比比皆是,何以鹤立鸡群,独具匠心,并赢得最后的市场,这是我创业之初最大的困惑。鉴于我所处地区的IT产业并不发达,我选择在网上征集工作室成员,利用互联网通信便利的优越条件,吸纳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优秀创作人才。这样,不仅保证了工作室成员的质量,也使将来的运营成本不会太高。 对工作室人员的录用原则是“宽进”,凡是打算加入工作室的成员,只要提交近期三篇已经发表的IT作品,并提供一份个人简历即可加入。这样的写手很多,一个月时间里,就有三名比较合格的成员加入我们的团队。不到1年时间,我就招集了20多名优秀的IT写手以及美编等相关成员,并亲自起草了一份工作室的章程,用于约束他们的行为。 对待这20多名工作室成员,我根据每人的长处,分配图书撰稿任务。对于稿件的撰写,本着严格审查的原则,坚决杜绝抄袭、篡改的现象,从而保证工作室品牌的迅速建立。 第一次失败策划的教训 2002年6月,我开始经营第一笔比较大的图书委托业务。受某出版社委托,开始策划《阿鸣电脑学习札记》丛书,丛书共分为九本,准备分两次出版。为了保证图书的鲜明特色,工作室成员开始设计并绘制本套图书的主人公(阿鸣)形象,然后根据选题做单册图书的策划并设计书稿的版式,安排作者撰写相关图书的样章。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前五本书的策划方案写好了,并提交给了出版社审核。在漫长的审核等待中,我估计这本书通过的几率会很大,于是决定带领工作室成员首先展开以Flash为主题系列图书之一——《阿鸣巧学Flash》的制作。经过三个月的忙碌,《阿鸣巧学Flash》诞生了,并且诞生得很美丽,然而正当工作室成员想要庆贺并分享第一本书的快乐时,不幸的消息传来,出版社并没有通过这套丛书的选题。我的策划和我将近四个月的忙碌全都白费了。尤其让我愧疚的是,如何向和我一起奋斗的工作室成员交代?图书没通过,连给他们的稿费都没有。怎么办呢?我只能从精神上给他们鼓励,以情感去感动他们,甚至承诺以后一旦有成功的项目,必定给他们补偿。 首次策划失败,使我认识到,要在图书市场分一杯羹,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和轻松。图书的策划和选题组织要符合市场的运作规律,要符合出版流程的规则。通过这次失败,我总结了以下教训:在选题没有通过的前提下,不要匆忙组稿,也不能将希望全都放在一个出版社。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调查和熟悉市场,然后迅速把握各种机遇。 抓住第二次机会 接下来,我开始积极主动地联系国内各大出版媒体。2002年11月,我又收到首都师大高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的委托,撰写《AdobePremiere 6.5精选实例解析》一书。在汲取以前的失败和教训的同时,我并没有立即投入到稿件撰写中,而是先做了同类图书的市场调研,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同时,并确认此书的选题已经通过后,于12月开始正式组织撰稿。经过紧张的20多天的忙碌,我同时策划出了《AdobePremiere 6.5入门与提高》一书方案,并将此策划提交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很顺利的,我又赢得了胜利。在这两本书的制作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作室后续工作和业务的开展,我又联系了多家出版社,并与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为2003年春节后的工作开展做好了前期准备。
力图打造一个品牌
为了能将“鸣涧”这个品牌打造成熟,除了狠抓书稿质量,还必须具有自己工作室独有的特色。除了设计工作室标志之外,我还组织人员绘制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准备用在不同系列的图书中。对于书稿的版式汲取国外图书的灵活风格,同时注重国内读者的需求特点,统一版面风格,并形成一套完善并具有自己特色的版式;在语言风格方面,注重诙谐幽默,将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化的人性设计带到图书中来,我将愉快的工作方式传授给读者,告诉他们也同样需要愉快读书。 经过这几年的写作和创业经历,我还不敢奢谈经验,惟一想做的,是和我一样爱好图书事业的朋友分享这样一点感悟: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相信自己!